5月8日下午,坐落在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上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大院里绿树掩映,光影婆娑。就在这里,上海辞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巢峰、原编审徐庆凯几十年如一日将毕生心血献给了辞书编纂事业,如今再次走在这座静谧小院里的他们都已经头发花白,步履蹒跚,而一本本大部头的辞书是他们留给后辈们的礼物。
“我曾经说过,如果说历史是时代的步伐,那么《辞海》就是时代的脚印。”提起《辞海》,坐在上海辞书出版社会议室里,巢峰的脑子里满是回忆。巢峰先后参与组织和独立组织实施了4次大规模的《辞海》修订工作,是我国唯一一个参与了4版《辞海》修订编辑部领导工作的资深出版人。也是他提出并坚持《辞海》要十年一修,让《辞海》能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忠实地记录历史。
《辞海》一直以专业的队伍、严谨的编纂作风著称,其知识性和准确性极高,是中国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对于这样一本需要永远流传的辞书来说,编校质量就是生命。巢峰说,《辞海》有近13万条条目。每个条目的字数平均下来大概只有100多个字,但即使这样总字数也超过了2000万字,卷帙浩繁,编辑出版周期相当长,工作量相当大,但每一位辞书的编辑都精益求精。徐庆凯说,那时候《辞海》的政治经济学条目是由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主持编写,初审和复审都是两位相当有经验的编审,像这样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以及初审复审队伍看过的稿子一般总编辑大概翻翻就好了,但是巢峰却从头到尾看完了,并且提了37条意见。
曾任《辞海》编委的徐庆凯表示,目前辞书整体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具体原因有很多,然而要解决辞书的质量问题,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就是要大力弘扬敬业精神。
在进行《辞海》第五版编辑时,巢峰请来了中国辞书学会原副会长周明鉴做特约编审,周明鉴为了完成审定工作在上海住了两年。编辑的时候有一个“龙血树”的条目,第五版编辑的时候仍按照第四版编辑的内容未作修改,但周明鉴却发现这个条目里提到的品种、归属、学名等说法都和他看到的文献有出入,但由于手头没有最新的资料没有把握修改。周明鉴记忆力极强,他想起自己曾经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见过这类植物,于是就打电话请教西双版纳的植物学家,请植物学家来帮助修改,最终这个条目修改了5个地方。这还不算完,改好之后周明鉴又把条目内容传真给这位植物学家审核,经认可后才定下来。这仅仅是一个100多字条目的修订过程。
正是因为有着一大批这样敬业专业的编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才有了《辞海》和各类辞书的出版。老一辈编辑工作者兢兢业业做出版,一丝不苟做学问的精神值得后辈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