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是怎样炼成的——写在《辞海》出版80周年之际

    二是拥有两支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队伍。1936年版《辞海》(即第一版)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编纂队伍仅有一支,十七八个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编纂队伍有两支,一支是作者队伍,一支是编辑出版队伍。作者队伍中,网罗了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如舒新城、陈望道、赵朴初、张友渔、钱伟长、周予同、裘沛然、苏步青、李国豪、谈家桢、郭绍虞、刘大杰、沈克非、程门雪、周信芳、俞振飞、贺绿汀、丰子恺、蒋孔阳、周谷城、谭其骧、朱物华、冯契、石美鑫、谢希德、费孝通、叶叔华、翁史烈、杨福家,等等,灿若群星,熠熠生辉。编辑出版队伍中,有夏征农、石西民、赵超构、李俊民、杭苇、罗竹风、陈落、束纫秋、巢峰、严霜、杨祖希、陈昕、鲍克怡、徐庆凯、杨关林、王芝芬、严庆龙等等。在作者、编者两支队伍中,从总体上说,可谓品德与学问兼优,富有辞书编纂经验。四十多年来,这两支队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虽然其间有很多人已经辞世,但是也有新的力量不断充实进来。能像《辞海》这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作者和编者队伍的,可说是绝无仅有。

    三是形成了一种“辞海精神”。1989年3月15日,在《辞海》(第四版)即将问世之际,江泽民同志为《辞海》题词:“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而努力。”他把编纂《辞海》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概括为“辞海精神”,并把这一精神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密切联系起来,予以肯定和提倡,这对从事《辞海》编纂的人员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甚至对整个出版工作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是严密的组织工作。《辞海》在编纂过程中有大量的组织工作。包括制定编纂方案、编纂体例,组织收词、讨论试写样稿、编写、定稿、编辑加工(一审)、编辑室主任二审、总编(正、副)终审、校对(八校)、印制等工作,甚至对后勤保障也有一套详细的规定。

    80年的风风雨雨,80年的历史积淀,80年的文化传承,80年的精心磨砺……如果说历史是时代的步伐,那么也可以说《辞海》就是历史和时代的脚印。今后,《辞海》将继续与时代同行,并记录时代前行的印迹。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