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售价为每套人民币12000元。手稿本据收藏家梁勤峰先生所藏原件复制影印。这是胡适留学日记手稿的首次公开面世,不仅真实再现了 “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七年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和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胡适语),对胡适研究和中国近代史、近代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也是对百余年前从上海启程负笈留美的青年胡适的最好纪念。
 胡适(1891.12.17—1962.2.24),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浦东川沙,后随母辗转台湾、安徽、上海等地,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任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胡适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红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著有《中国哲学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胡适文存》等,顾颉刚、傅斯年、吴晗、周汝昌、罗尔纲等著名学者皆出自其门下,被誉为“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思想家”。
胡适早年获庚子赔款第二期资助,于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所记十七册五十多万字的日记和札记,详细记录了他留学期间的所思所想及求学、生活、交游的情形,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了他的留学生活。关于这些日记的由来,胡适在1939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所出《藏晖室札记》的《自序》中有详细的叙述,他说:“这些札记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后来因为我的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我记完了一册就寄给他看,请他代我收存。到了最后的三年(1914—1917),我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用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手稿’(thinking aloud),我对于这种札记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所以无论怎么忙,我每天总要腾出一点工夫来写札记,有时候一天可以写几千字。”
1917年1月,尚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写成《文学改良刍议》,被陈独秀慧眼识中,于《新青年》发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之后不久, 26岁的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英文学、英文修辞学等课程,很快成为北大的教学主力。同时,他积极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科学,倡导白话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学术史上具有积极的开创意义;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为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
胡适之所以能在回国短短几年间脱颖而出,自然与其七年的留学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是“胡适一生思想事业的准备期”,故这五十多万字的留学日记,不仅是其传记的第一手材料,也是研究这位一代学人的可靠史料,对深入了解胡适后来的思想事业的发展,极其重要。
20世纪30年代初,胡适同意将留学日记交由上海亚东图书馆排印出版。1933年11月至1934年7月,亚东图书馆的编辑,胡适的同乡章希吕住到胡适北京的家里,专门负责整理工作。他每整理、抄录和编辑一卷,即邮寄给亚东图书馆的责任编辑余昌之做最后的编辑加工。1939年,亚东图书馆以《藏晖室札记》为名整理出版。札记出版当年,即有论者撰文评价,称其有四大特色:“一,表现著者之政治主张,文学主张;二,表现著者对国事及世界大事之关心;三,表现著者对外国风俗习惯之留心;四,记与本国及外国友人之交游,情意真挚,溢于楮墨。”可见札记作为研究胡适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已为时人所重视。
1947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时,胡适认为原书名不好,“是牵就旧习惯的举动”,因此更名为《胡适留学日记》。此后数十年间,多家出版社均以亚东或商务的排印熬为准,重印出版。尽管为胡适本人认可,但因日记手稿遗失多年,从未披露,故日记的完整性、准确性一直难以考证。
2013年,经收藏家梁勤峰先生的努力,这批遗失多年的珍贵手稿终于重现于世,堪称21世纪以来胡适史料发掘方面最重大的发现。发布会上梁勤峰表示:”这批珍贵手稿可谓是改变了我,我很欣慰。通过对这批手稿更加深入的了解后,我认为这是值得弘扬和推广的。同时,也改变了我的收藏体系。与胡适相关的民国时期藏品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收藏,在未来我也希望可以进行展出。“
通过将手稿本与现有胡适留学日记排印本初步对比,便可发现,两者有不少差异,如排印熬从第三卷起,每篇日记前均有小标题,而手稿则没有。此为当年整理者章希吕所加,虽经胡适同意,但毕竟不是手稿的原貌。又如,胡适在日记手稿中随文黏贴了四百多张中英文剪报及照片,并有文字说明或即兴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