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翻译西方短篇小说的十个理由

    按:想从轻松一点的角度推荐这本《胡适译文集——外国短篇小说卷》。读者肯定要问,这怎么会轻松呢?其实,不看不知道,看了才发现胡适先生虽贵为近代中国文化大家,但用个流行词来形容的话,绝对是个超幽默的“逗逼”。不信的话,请看根据胡先生在每篇小说前写的导语整理出的《翻译西方短篇小说的十个理由》。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在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也始终坚持弘扬自由民主的理想而不辍,影响深远。

    胡适|我翻译西方短篇小说的十个理由
  
    ▼ 理由一  今天生病,在家躺着太闷…

    六年正月,病中不能出门,译此自遣。适识。
    ——莫泊三(今译 莫泊桑)《二渔夫》
    译于1917年7月

    ▼ 理由二  今天下雨不能出去玩,作翻译解闷…

    此篇为契诃夫(一译柴霍甫)短篇中最可爱的一篇。几年来,我曾读过十几遍,越读越觉得他可爱。近来山中养病,欧文书籍都不曾带来,只有一册莫泊三和一册契诃夫,都是英译本。梅雨不止,愁闷煞人;每日早起试译此篇,不但解闷,还要试验我已能耐轻巧的工作呢。
    ——契诃夫《洛斯奇尔的提琴》
    原载1923年8月5日至8月19日《努力周报》第64、65期

    ▼ 理由三  这篇小说写得太赞了!

    泰来夏甫(Nikolai Dmitrievitch Teleshov,此处胡适将泰来夏甫的英文译名拼错,正确的应为“Dmitrievich”)生于一八六七年,尝肄业于莫斯科工业学校。至一八八四年,氏时仅十七岁耳,即以文学见称。其所著作大抵事俄国当代文豪契诃夫(Chekhov),今其年未满五十,而名满东欧,为新文豪之一云。

    此篇乃由英文转译者。全篇写一件极野蛮的风俗,而以慈母妪煦之语气出之,遂觉一片哭声,透纸背而出,传神之笔也。
    ——泰来夏甫《决斗》
    民国五年译者记于美国旅次。

    ▼ 理由四  我翻译小说是有自己的原则地…

    美国短篇小说大家博德(William Sydney Porter),笔名“哦亨利”(O. Henry)),生于一八六七年(此处胡适有误,欧·亨利出生于1862年),死于一九一年。他的短篇全集凡十二册,此篇原名为The Rubaiyat of a Scotch High ball,载在全集中的The Trimmed Lamp一册内。哦亨利最爱用一地的土话和一时的习语。土话是跟着地方变的,习语是跟着时代变的,时变境迁,便难懂得。字典又多不载这种土话熟语。故外国人读他的作品往往感觉很大的困难。我译此篇的志愿起于一九一九年二月,只译了其中的莪默的第二首诗,后收在《尝试集》中,题为《希望》。一搁笔便直到今日,十年的心愿于今方了,总算一件快心的事。

    我译小说,只希望能达意。直译可达,便用直译;直译不易懂,便婉转曲折以求达意。有时原文的语句本不关重要,而译了反更费解的,我便删去不译。此篇也删去了几句。
    ——哦亨利(今译欧·亨利)《戒酒》
    原载1928年9月10日《新月》第一卷第7号

    ▼ 理由五  这都是超优秀的作家啊!一定要读!

    莫泊三(Guy de Maupassant)生于一八五年,死于一八九三年。法国十九世纪末叶之大文豪也。著小说甚富,亦以诗鸣。所著短篇小说,尤见称于世,有“短篇小说第一名手”之誉。莫氏尝师事文豪佛罗倍尔(今译福楼拜)。佛罗倍尔者,与左喇(今译左拉)齐名,以写实主义、自然主义风动欧洲者也。莫氏为文,纯然为自然主义一派。论者谓自然主义至莫氏而极盛。极盛之后,难乎为继,故莫氏死而自然主义遂衰矣。其见重于世如此。本篇不足以代表莫氏之自然主义。然其情韵独厚,尤近东方人心理,故首译之。“梅吕哀”者,法文为Menuet,英文为Minuet,乃一种蹈舞之名。此舞盛行法国。至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帝国瓦解,此舞亦绝。
    ——莫泊三(今译 莫泊桑)《梅吕哀》
    原载于1917年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2号

    Anton Chekov生于一八六年,死于一九四年。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儿子,曾学医学,但不曾挂牌行医。他的天才极高,有人说他“浑身都是一个美术家”。他的著作很多,最擅长的是戏剧和短篇小说。他的戏剧,有《鸿鹄之歌》、《求婚》、《伊凡诺夫》、《海鸥》、《三姊妹》、《樱桃园》等等。他所做的短篇小说有三百多篇,人称他做“俄罗斯的莫泊三”。这一篇是从英文重译的。
    ——契诃夫《一件美术品》
    原载1915年5月15日《新中国》第一卷第1号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