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香港书展学什么

    把书展办成一个节日,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事情。李河说:“书市是时间性的概念,在一年中某个特定的时段提供给人们一些文化时间。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书市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事情,直接影响着书市的影响力,香港书展在7月举办,正是暑假期间,如果到学生开学了,那么影响力显然就会降低很多。而回想过去,以前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书市,每年的‘五一’都有,它本身和节日重合在一起,成为节日的一部分,这就会吸引很多人。现在的图书博览会,在这方面相对来说,尚不如当年的书市。”

  书市成为节日,人们在这个时间里享受图书带来的乐趣,体会精神上的陶冶和收获,图书本身所提供的享受就很重要。李河说:“有一个名词,叫翻书党,人们站在书摊前面,慢慢翻看,老读者从中能感受到过节的气氛,而年轻人,来这里之后,将会产生非常持久的印象。说开卷有益,其实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打开书就有收获,另外一个,则是书非得打开才知好坏。现在的书展上,你会发现,书的包装越来越精美,也越来越密封,琉璃袋式的包装,其实是不能打开的,非得买了以后才能打开。结果买书好像赌玉一样,买回去才发现,里面没货,我真买过不少这样的书,特别是文化相关的书籍,太多复制粘贴、整块搬移式的图书,但只有买到手才知道价值不大”。

  一本书吸引人在于内容,而不在于装帧。李河说:“对于内容的重视,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个书市能否吸引人的基础,我们许多书市、书展中,最多的无非两种,一种是教人怎么发财、成功的,这些书一直都有,也一直都被批评格调不高,另外一种就是八股式的干巴巴没有内容的。文化走出去,有时候并不一定要出国门才算,把别人吸引到我们这里来,让他们被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所打动,这也是一种。”

  书市如此才真的大

  在这个数据时代,阅读也越来越地变得电子化,线上的交易也更加普遍,书市、书展又承担着什么样的功能?又如何才能让书市真正变大?

  李河说:“书展、书市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不单是书籍乃至版权的买卖。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有文化消费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往往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因此,一个现代社会,应该尊重这种权利,并且为之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权利不仅仅是大家都能平等地进入图书馆、博物馆,还包括市场的选择。”

  因此,努力建设一个完善的市场,是书展、书市获得更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李河说:“香港书展正在变成一个品牌,开始有了提升区域文化氛围、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功能。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目前,北京上海的书展要变成真正推动阅读、提升文化氛围的城市铭牌,就要把它真正当做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规定动作,每年按时间举办一次就完了。因此,对于书展,需要一个真正中立而客观的评估,它究竟效果如何、影响力怎样。”

  对于书展来说,影响力无疑是最终的衡量标准。李河说:“我们现在很多书展规模都很大,但实际上,其中有许多非市场的因素。在我们这么一个大国,其实提升规模很容易,就如书展,要达到多少展位、多少出版社、多少国家地区参与,这都不难,难就难在,究竟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所以,有时候看似很大的书展,读者数量不足,大的意义就没有那么大,甚至要提防这种规模化带来的一美遮百丑,使人们忽略了规模背后的问题。”

  一座城市,应该有一个关于书的节日。李河说:“好的书展,是一个城市厚重的文化,也展现着它的文化胸怀,我们互换当年那种人头攒动的书市,使它成为今天的书展,增加我们城市的文化厚度和内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