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无数的书,的脸

    由香港贸发局主办的第26届香港书展周二闭幕。官方称,书展共吸引了逾百万人次进场参观;他们还委托独立调查机构,在书展期间抽样访问了场内超800位参观人士。结果显示,将近一半受访者是为了选购最新的出版书籍而来,还有七成受访者是为了选购特价书。按题材分,将近六成受访者会选购小说,依次排下来为旅游书、漫画和文学书籍,受访者的预算平均花费为903港元。

  电影

  很惭愧地说,这次书展我只花了150港元左右买了一本书——《王家卫的映画世界》,这本书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策划,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因为一位特别的好朋友是王家卫的资深粉,看到后便毫不犹豫地买下来送人。其实这本书最早问世于2004年,我买下的这本2015修订版在原书基础上重新增补了内容,结构也有所调整。十年间,王家卫完成了两部长片,2007年的《蓝莓之夜》以及2013年的《一代宗师》,期间还修复并重新剪辑了《东邪西毒终极版》(2009),还拍了多部短片和广告片,新版将这十年间王家卫的新动作都做了相应收录。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横移综论”畅谈贯穿王家卫作品的题旨、风格特色及其时代社会背景;第二部分“大写特写”,从首作《旺角卡门》到最新的《一代宗师》,对每部电影做出细读;第三部分“面对面”,不仅有王家卫现身说法,还有杜可风、张叔平、谭家明、刘镇伟、徐皓峰细谈与墨镜王的合作经历,此外,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也在书里谈到了他们眼中的王家卫和王家卫电影。

  另一本我想买的书是台湾印刻文学出版的《行云纪:〈刺客聂隐娘〉拍摄侧录》,但在准备掏钱的时候,得知广西师范大学“理想国”即将出版简体版,又把手中的书放下了。这本书的作者是谢海盟,1986年生于台北,朱天心和唐诺的女儿,朱天心那本《学飞的盟盟》里的盟盟,已经长成了大姑娘,摇身一变成了编剧。书上的自我介绍是这么写的:2009年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穆斯林,女同志,喜欢无用的知识,现职电影编剧与自由写作。

  之前戛纳电影节上,短发的谢海盟打扮得像个男孩,首次走到公众面前,很多“朱家三姐妹”的粉丝惊掉了眼镜;这次她的出场也还是一样,褐色外套、军绿色长裤、登山鞋,不说话的时候大多低着脑袋,羞涩而腼腆。但是,说到侯孝贤的时候,她开始变得多话,“我并没有怕他啊,从小就认识了,而且我一直叫他猴子叔叔。”这本书中,她记录了整个团队的创作历程,也写下了舒淇、张震、周韵等演员的幕前幕后。

  该书序言的结尾,朱天文写道:在拍摄唐代的聂隐娘故事时,剧组置景问谢海盟:“到底萝卜或玉米可不可以?”海盟说玉米原产于美洲,要传入好歹也待至大航海时代,那是明代之事了。置景人员遂努力藏妥每一根玉米,那是小镇上最大宗的农作物,莽莽湖岸,四处听人吆喝着:“玉米不行,萝卜可以。”细致到这样的地步,想想真是动人,8月27日,揣着银子买票进影院支持《刺客聂隐娘》吧。

  历史/社科

  虽然书展人多得要命,我在展场转得晕头晕脑的,还是发现了今年书展的一些小特点。在随意逛了逛三联、商务、牛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几处之后,我发现今年关于香港历史的书籍都扎堆出现了。比如《香港影视业百年》、《香港米业史》、《千针万线香港成衣工人口述史》、《香港巴士九十年》等等,这些书未必都是今年新出版的作品,但在好几个不同的展位集中出现,还是能吸引一定的目光。

  《乡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别及礼仪》(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值得推荐,两位来自美国的人类学学者,于1960年代来到香港元朗新田和夏村居住,近距离观察文氏及邓氏两个宗族的文化传统,从人类学角度探讨当时两个乡村的社会结构、性别差异及宗教礼仪。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坚说,无论对于华南研究还是人类学,这本书都堪称经典。

  另一本我觉得有意思的书是台湾卫城出版社的《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作者史蒂芬·普拉特是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中文名叫裴士锋,也就是《天国之秋》的作者。中国近代史上,反清革命领袖中有一半是湖南人,同盟会中湖南籍成员最多,中共第一届政治局成员有四分之一是湖南人。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