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中,裴士锋提出了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他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生产,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裴士锋追溯十七世纪的湖南隐士王夫之为现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传统窠臼的思想如何影响后代湖南复兴运动;并以一手数据为基础,梳理出上下八十年、纵横三代的湖南学者兼行动主义者的传统文化脉络。从平定太平天国立功的曾国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开始,一波波的改革运动,到1920年代毛泽东领导湖南独立运动时达到最高潮。
郑宝鸿是香港著名的收藏家,他编著的《此时彼刻:港岛东百年变迁》由香港中华书局推出。香港学者吕大乐评价说:“这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只是珍贵的老照片、简洁但有力的图片说明,能勾起不少人的回忆,而且也是简明的城市史和社区史范围以金钟至筲箕湾为界线,拼出港岛北岸的城市景观。一百二十多组往年今日的比照,展现金钟及以东的港岛变迁。”
另外,《储安平传》、《文革十年日记》这几本书的关注度也比较高。
音乐
大概由于本届香港书展设有“词情达意:香港粤语流行歌词半世纪”展览,关于流行音乐的书籍也都扎堆而抢眼。比如《词中物:香港流行歌词探赏》、《谭咏麟走过的银河岁月》、《卢国沾词评选》、《快乐可以很简单:音乐全才陈奂仁》等等,《香港歌剧史:回顾卢景文制作四十年》、《辛苦种出花锦绣:品味唐涤生〈帝女花〉》这类与乐曲相关的书籍也摆在一旁。
《词中物:香港流行歌词探赏》(三联书店香港)的作者朱耀伟是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书展期间他也以港乐歌词为主题做了一场演讲。在这本书中,他按历史、填词人、文本分析等不同的角度阐释香港流行歌词,也对香港词坛的现象做出分析。他分析的主题很有意思,比如词人对歌词究竟有多少主导权、流行曲有什么广告功能、卡拉OK对乐坛又有何影响、自虐式情歌为何流行等等。
周耀辉和高伟云合著,王睿翻译的《多重奏:香港流行音乐声像的全球流动》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本书横跨香港四十年历史,以流行音乐为脉络,尝试书写关于香港记忆、身份、语言和政治的纪录。两位作者从歌词书写、视像制造、粉丝文化、唱片公司、表演场馆等流行音乐产业的场域切入,试图逐步展现和分析香港流行音乐生产、消费和流通的各个环节。
《广东爆谷——小克歌词壹至壹佰》(上)则是香港三联书店借书展推出的新书,我亲眼看到一位女生一口气买下五本,排在她身后的男生也一次买了三本。小克是香港作词人,他把自己写的歌词视为“粒粒皆辛苦”的“作物”,这本书是他对自己头一百件作物的记录和解释。有人说,要解释就“唔型”,但小克认为,这是一个“你不解释就无人珍惜”的年代,所以他认为 “越解释,越型!”确实,如果不是他这么解释一番,大概没人能理解书名吧。
文学
2013年底,夏志清离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邀请刘绍铭教授对《中国现代小说史》进行全面勘误和订正,并收入缅怀夏先生的文字数篇,在今年推出了新版,以示对夏志清先生的纪念。也斯老师的学生曾卓然编选的《也斯的散文艺术》,收录了不少友人和其他评论家对也斯的评论文章,遗憾的是,书未出版时,也斯老师已离开人世,这本书也可视作对也斯的怀念。
天地图书在本次书展上集中推出《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试图用代表性作家展现一代香港文学风貌。选集包括也斯卷、董启章卷、黄碧云卷、刘以鬯卷等——只是有些尴尬,在人潮涌动的会场,这一区的读者稀少得让人不免感慨。
董桥老先生每年书展都会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一本新书,今年也不例外。在《字里相逢》中,他煮字炖句,慢火捻熬,把世故人情化成一纸秋霜。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爱玲说》也是这届书展上颇受关注的书,作者刘绍铭和张爱玲有过直接往来,这本书收录了他近年来关于张爱玲的文章精选,张迷们自然要收纳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