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书,写出来就老了,而有的书,永远年轻

    1942年,是个战争的年代。

    圣埃克絮佩里是空军飞行员,但在希特勒的军队用六周时间就摧毁了法国军队以后,他无奈地离开了军队,离开了祖国。1940年的最后一天,他抵达纽约,开始了流亡生活。他在异国他乡写了《空军飞行员》等作品。1942年,他在心情苦闷、压抑的情况下,写出了最重要的作品《小王子》。

    1944年他回到法国空军部队。7月31日,在这个离巴黎解放不到一个月的日子里,他以44岁的“高龄”主动请缨,驾机前去执行侦察任务,从此再也没有返回地面。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飞行的飞行员,一个永远有着一颗童心的作家,就这样消失在蓝天里,其悲壮和凄美,让人想起《小王子》末尾的小王子:“他像一棵树那样,缓缓地倒下。由于是沙地,甚至都没有一点声响。”蓝天之于圣埃克絮佩里,犹如沙地之于小王子

    托尔斯泰读了安徒生的童话后,说:“他的内心,真孤独啊。”这句话,用在写《小王子》的圣埃克絮佩里身上,大概也是合适的。他在献词中写道:“我把这本书献给一个大人……这个大人生活在法国,正在挨饿受冻。他很需要得到安慰。”其实圣埃克絮佩里自己,何尝不需要得到安慰呢?孤独,寂寞,也许可以说是一种痛苦,但写作的人在需要安慰的同时,也需要孤独寂寞的时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里尔克对青年诗人说:“你要爱你的寂寞。”

    《小王子》的插图,出自作者的手笔。在创作过程中,他画过更多的草图,其中有一些,跟发表出来的很不相同。他画得最多的是小王子

    这个形象,一开始是高居云端、长着翅膀的。画着画着,云朵消失了,翅膀也没有了,小天使的模样,渐渐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小王子形象。

    小王子离开B612号小行星以后,是怎样来到地球的呢?——这是大人爱问的问题。但孩子关心的,也许不是这个“合乎逻辑”的问题,他们更关心的,也许是他一路上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是那朵骄傲的玫瑰,是天上会笑的星星。

    圣埃克絮佩里后来觉得无须为小王子画上翅膀,我猜想就是这个缘故。他在意的是充满童真的诗意,而不仅仅是交代故事的情节。

    另一个改变较大的人物,是国王。最后的老国王的形象,跟小说中的描写是吻合的。

    原先,插图中出现过“我”(飞行员)的形象,后来取消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整本书(文字和插图作为一个整体)更纯净,更明澈,更有诗意。

    有的书,写出来就老了,因为没有人愿意看它。有的书,七八十岁了(《小王子》和我出生在同一年,现在它有七十多岁了)还很年轻,还有许多喜欢它的读者——《小王子》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完)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