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第三版序言

    无论哪方面的创新,我想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买你的而不买别人的?这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一是怎么提高你给消费者创造的总价值。消费者不是傻子,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会买的。创造价值需要劳动,但价值不是由劳动决定的,而是由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他愿意为你支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你为他创造的价值;二是如何降低成本。因为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通俗地讲,一是物美,二是价廉。消费者喜欢买你的东西,无非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如果你不能做到物美,至少要做到价廉,当然,最能赚钱的是既物美又价廉,所有的创新都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从这个角度,我曾区分出三类企业家

    第一类企业家能够看到消费者自己都不明白的需求,这是创造需求的企业家,是最伟大的企业家。他们不仅创造产品,其实也在创造产业。可以说所有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过去200 年里,对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就是这类企业家。他们一定是在创造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例如,现代微软的比尔· 盖茨、苹果的史蒂夫· 乔布斯,100 年前的爱迪生、福特等,都是这样的企业家

    第二类企业家满足现在市场上已经表现出来的需求,如人们喜欢吃可口的东西,喜欢经济实用的车等。如果你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你就可以赚钱。

    第三类企业家按订单生产,技术规格都是别人规定的,保质保量生产出来就行。这类企业家通常是第一类和第二类企业家的供应商,并不直接服务于消费者。

    全世界第一类企业家是极少数的,第二类、第三类企业家居多。中国第一类企业家就更是凤毛麟角。未来我想可能会不一样。其实现在已经出现了第一类企业家,就是创造出消费者没有想到、而拿到以后高兴得不得了的东西,像马化腾这样的人就属于这类企业家,他的微信就是这样的产品。

    而要做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性的理解。其实伟大的企业家都是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人,如果没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马化腾不可能做出微信这样的产品。

    企业家要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市场调研是需要的,但这是对一般企业家而言。我们必须认识到,最伟大的企业家做的事,这个市场根本没有,你根本没有办法做市场调研。

    创新是连续的过程,而不是突然跳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也包括模仿,或者说模仿与创新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中国企业家过去所做的创新基本上是模仿式创新。但真正的创新是没有可模仿对象的,只能靠想象。所以,企业家的想象力很重要。

    与前面讲的发现不均衡所带来的利润不一样,创新的利润曲线是这样的:创新一开始利润是负的,所有新产品开始都是亏损的,听说京东商城现在都没有赚钱;但随着市场扩大,就开始赚钱了,利润不断上升。但是到一定的时点后,模仿你的人越来越多,你赚钱的能力就越来越小。

    所以,会创新的企业家总在产品还在赚大钱的时候,就开始投资于下一个可能赚钱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有持续的利润可赚。还是用马化腾的例子。他在QQ 仍然高涨的时候推出微信,而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替代QQ 的,甚至是打败QQ 的。企业家有这种意识的话就可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有一些企业在自己产品销售最好的时候满足于欣赏自己的利润,以为可以“一招鲜吃遍天”,结果过一段时间利润可能就消失了。

    创新就是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市场

    所有的创新最初都只是一个想法而已,但是这个想法一定与众不同,也就是大部分人不会想到。即使你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大部分人也不会认同,认为完全不可能。这是创新的第一步。问题是,你有这样与众不同的想法,有没有可能最后变成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有些人有这种想法,但是他没有把它变成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这不是创新,只是发明。发明申请的专利可以放在那里给人看,企业家创新不是给人看的,一定要最后有人乐意买单。

    前面提到,200 年前人们消费的所有产品就是10 的2 到3 次方,今天是10 的8 到10 次方。这么多的新产品都是由企业家的想法变来的。有些例子大家可能觉得都过时了,但是它们所揭示的真理并没有过时。所以我觉得今天的企业家,仍然有必要看看200 年前英国工业革命是怎么出现的,当时的企业家是怎么创新的,看看30 年前企业家怎么做,等等。这些案例对我们同样有启发。

    比如婴儿尿布,1956 年的时候,只占1% 的市场,因为价格太高,人们只有在外出旅行时才使用。宝洁公司的想法是,它应该变成日常使用的产品,普通人家都用得起。要把这个想法变成市场,关键是降低价格。如果价格降不到6 美分以下,这个产品就没有市场。宝洁公司为一次性尿布投入市场花了10 年时间,不是因为技术上难以生产,而是因为需要大量的创新才能降低成本。花了10 年时间把成本降低到3 美分,市场价格卖到5.5 美分,这个市场就普及了。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