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耶鲁、普林斯顿经典教材 —— <<中国艺术史>>

    无内容文人画不是为了再现,而是表现

    即使在以真实观察为基础的现实主义风格处于巅峰状态的北宋时期,在一小群知识分子的心中却萌生了对绘画目的的不同认知的种子。这群知识分子包括伟大的诗人苏东坡、文同、米芾和学者、书法家黄庭坚。他们不满于宫廷画家在画院之中被视为低等工匠,画作主题和风格的选择受画院官员的严格限制。为了和这种类型的艺术保持距离,苏东坡提出了“绘画的目的不是再现,而是表现”的革命性思想。……对苏东坡和他的朋友来说,山水画家的理想并不是让观者产生亲临山水现场的感觉,而是向朋友们揭示艺术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常常谈论“借形寄意”,即借助岩石、树木、竹子的形态而寄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面对据传为董源所作的《潇湘图》时,他们可能会说,你所看到的并不是潇湘的真正场景,而是可以发现董源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笔法更具个性,也更能如同书法一样,揭示他们的性格。

    墨竹图是高度秩序感的美

    在元代,墨竹图特别受到欢迎,这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竹正是远离蒙古朝廷而过着与世隔绝生活的文人的自豪和独立的最好体现。对他们来说,竹本身就是真正的文人的标志——柔软但坚强,不管试图折服它的逆风如何鼓吹,它都会坚定地保持正直之心。……在绘制墨竹时,每一片主页的形状和位置都需要精确定位,竹叶和竹茎之间的结合并不能像在山水画中一样隐藏在薄雾之中,近处竹叶和远处竹叶的墨色需要准确地区分开来。茎和叶的平衡,叶和空白的平衡都需要精确把握。……一幅伟大的墨竹图其实就是高度秩序感的最好表现。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