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真还从集外求

    五年前,九卷本《金性尧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作为“出版博物馆文库专集”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年前,由于出版博物馆出版业务调整,《金性尧全集》的集外文部分由金性尧之女金文男编为《金性尧集外文编》(以下简称《集外文》)四卷,仍交由百家出版社易名的中西书局出版。《集外文》的封面、版式均与《全集》一致,而令人惊叹的是不仅其篇幅竟达《全集》之半,而且内容较《全集》更为丰富,收录了未曾结集出版的金性尧公开发表的文章、审稿意见、旧体诗等,完整地呈现了金先生作为作家、学者、编辑的一生;特别是金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撰写的大量文章,清晰地展示出其思想和文风的转变轨迹,使人能够真切地认识金先生其人其文。

    《集外文》四卷,前三卷为编年文,收录了金性尧1933年至2007年公开发表的文章;第四卷收录了金性尧撰写的古诗文赏析文章、编辑手稿和旧体诗等。

    读《集外文》,第一点感受就是金先生三十岁之前的作品数量如此之多,改变了之前读《全集》时得出的金先生的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撰写并发表在他六十多岁退休之后的这一认识。

    《集外文》第一卷、第二卷收入金先生1933至1945年发表的文章两百二十七篇。而《全集》第一卷收入金先生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仅九十七篇。两者相加,可以发现,金先生在三十岁之前十三年年发表作品的数量不亚于他1979至2007年年发表作品的数量(这一统计不含金先生撰写的古诗文赏析文章和他选注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和《明诗三百首》等著作)。金先生是1933年从故乡浙江定海来到上海,走上文坛的。曾以为他的文章最初也是发表在上海的报刊上的,殊不知实际上是从故乡发轫的。《集外文》第一卷起首的是1933至1934年发表于《定海舟报》的一组杂文十四篇。金先生在十七岁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中就盛赞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丁玲等新文学作家,认为他们的成功“造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可见,金先生从走上文坛就深受新文学作家尤其是鲁迅先生的影响。他到上海后不久,就与鲁迅先生通信,请教作文。鲁迅先生去世后,他不仅去参加了葬礼,还帮助许广平校勘《鲁迅全集》。他自觉地与左翼作家站在一起,1939年1月,与王任叔、孔另境等人创办《鲁迅风》周刊,以继承鲁迅杂文风格为宗旨,担任编辑。他与《鲁迅风》作者合撰的杂文集就取名《横眉集》,书名“横眉”,取自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句。这几年是金先生写作杂文的高峰时期,他在当时主要是以写鲁迅式杂文为主。《全集》第一卷首二种《边鼓集》《横眉集》中收录了金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四十五篇杂文,而《集外文》第一卷中收录的1933至1941年同时期发表的未收入上述两集的文章有一百七十篇之多,仅1938年就发表了八十九篇。据陈子善教授云,《边鼓集》《横眉集》是两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产生较大影响的杂文集。《边鼓集》的作者们在国难当头之际,同仇敌忾,从他们“沉重的心中发出来低微而急迫的声音”——为抗日救亡而打的阵阵激烈的边鼓。孔另境在《横眉集》序中代表作者揭出写作的主旨:“不但要暴露和袭击国内各阶层的恶劣倾向”,“而且还得负着剥露和击刺国外侵略者的丑态和毒计的责任。”从金先生收在这两部集子中的杂文来看,确实是符合上述的主旨和评价。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金先生在这些文章中赞美“为正义,光明而搏斗的战士们”“慷慨赴死时的崇高与坚强的精神”;痛斥汉奸,指出:“真正的民族的儿孙,他是决不愿认贼作父的!”《集外文》第一卷中的文章,其内容和风格也大都如此,可以想见年轻时的金先生曾那样地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与晚年的谦恭拘谨几乎判若两人。

    读《集外文》,可以发现金先生有两个写作的高峰时期,一个就是1933至1945年,他三十岁之前,虽然其中有1942年一年的空白(原因参见下文),其间他虽也从事过编辑等工作,但几乎全力投入写作之中,可以说是一个专业作家;另一个就是1979年之后的近三十年,也就是他六十多岁退休之后,他以退休之身全力投入写作之中,尽显学者才识。中间的三十多年,本应是他文思充沛的最好年华,但由于抗战之后和建国以来的政治风云,以及他从事的编辑职业,金先生除了书信、日记及审稿意见等职务作品外,几乎没有其他著述,他这一时期主要是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古典文学编辑留下了印迹。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