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从何而来?

  1976年,道金斯携(《自私的基因》)一书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母爱无私”、“大爱无疆”,这些让人称颂的名词被他那“不择手段”、不断复制的基因理论大刀阔斧地斩得鲜血淋漓…… 一时间,公众哗然,利他行为竟然是自私的?那么,道德何在?善恶是否仍有别?
  “我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我只是讲事物如何进化的,而不是讲人类应该怎样行动才符合道德准则……有些人不能把阐述对事物的认识同提倡事物应该如何这两件事区别开来,此类人为数实在太多。”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开篇中就对上述疑问做了阐述。于是,从某种角度,我们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道金斯对道德持“文化论”态度。他走的是赫胥黎的路线,即“道德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而非生物本性”。
  道德从何而来?《灵长目与哲学家——道德是怎样演化而来的》是动物行为学家、生物学家德瓦尔的又一佳作,他还撰有《黑猩猩的政治》《人类的猿性》《类人猿和寿司大师》等多本有影响力的著作。德瓦尔利用自己对灵长目动物行为长期且细致的观察,回应了道德从何而来这一问题,证明了道德的演化论基础,直接叫板以赫胥黎为创始人,道金斯、威廉斯及赖特等人所拥护与倡导的道德“文化论”,并将他们的道德观统称为“饰面理论”。
  先来说说所谓的“饰面理论”,这是德瓦尔主要的攻击对象。
  饰面理论是指:“在内心深处,我们并没有真正的道德。道德是一种文化涂层,一层薄薄的装饰面板,正是这层涂层或面板掩盖了我们原本自私和野蛮的本性”。机敏的人很容易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即“原本自私和野蛮的本性”。德瓦尔正是从这一点开始他的思考的。“饰面理论”与“道德演化论”的争论根源亦在于此: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若人性本恶(或狭义上说人性本自私),那么它貌似恰好符合道德是覆盖在非道德或不道德的人性核心上的一层薄薄的装饰面板的“饰面理论”。但德瓦尔认为:这层薄薄的道德装饰面板已经超出了自然的范围。致力于对自然现象作科学解释的人,又怎能用存在于自然之外的事物来诠释道德的起源?书中,德瓦尔列举了许多我们人类最亲近的非人亲戚的行为,从黑猩猩的行为,到于我们血缘关系较远的其他灵长目的行为,再到非灵长目的社会动物的行为,他用翔实有力的经验数据证明了人性本善,并且善的本性是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
  在书中,除了有德瓦尔对道德问题的阐述外,还有三位哲学家辛格、科尔斯戈德、基切尔和科学家赖特对德瓦尔所探讨的道德问题的回应。值得一提的是,在道德来源于文化还是本性的拉锯战中,这四位评论者同德瓦尔是一条战线的友人,正如文中所述,至少在否定“理想型”的饰面理论上,他们是持有相同观点的。他们均基于生物演化的标准科学来解释这一问题的。不同的是,他们对道德在演化上是否具有连续性意见不一。连续与非连续的对决一开始,就点爆了许多有关道德讨论的热点问题。
  非人动物能否演化出某种类似于心理推测能力的东西?有情感驱动的“道德”行为与人类基于理性的真正的道德行为间是否需要有明确区分?如何来权衡“拟人论”与“反拟人论”的利弊纠葛?从道德认知的视角下,如何来确保动物的权利?道德的演化论基础是什么,是理性还是情感,或是另有他者?单凭证明了黑猩猩或其他“高等”灵长目动物具有某种类型的心理上的利他倾向或能力就能够支撑得了道德演化存在连续性的结论?
  “阐述、讨论、回应”,正是本书三个篇章的主体架构,着实给喜好动物行为学、社会生物学的读者们一次智力冲击。无论如何,作者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看待灵长目动物行为及人类道德的视角。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