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吃家”的风采那才真叫精彩!

    蒋介石最爱瓜与笋

    蒋介石的早餐有固定的搭配,被士林官邸的人称为“早餐三味”:一片木瓜、一个炒蛋和一份酱瓜。这三种食物其实并不简单,是经过蒋的随侍多次调整确定的。以木瓜来说,国内只有广西、云南才有,抗战时期,蒋介石身居重庆,物资运送困难,保证其早餐的木瓜供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木瓜并不是蒋介石喜欢的水果,但因为吃木瓜对胃病很有好处,在医生和宋美龄的建议和监督下,坚持吃了半个多月,感觉困扰其多年的胃病轻了不少,从此开始推崇木瓜,最后直接变成了早餐水果。除此之外,其他水果蒋也吃,但不爱吃苹果。宋美龄则是特别喜欢吃苹果。

    “早餐三味”的最后一道是“酱瓜”,这是蒋介石幼年形成的饮食爱好。蒋介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靠咸菜等应对。酱瓜的制作非常简单:用锅烧开盐水,把洗净的小黄瓜放到盐水中,再置入坛里封上,一个冬天过去后,就腌制成金脆的酱瓜。到台湾后,由于本地不产小黄瓜,蒋介石就派人从日本专门采购,保证早餐的供应。

    对于笋子,蒋介石也情有独钟,新鲜的竹笋运到官邸后,蒋介石会亲自查看,先把玩下。笋做成的菜里,他喜欢油焖春笋、笋尖炒豆腐等。

    蒋介石午饭常备的菜是一碗鸡汤、一份盐笋,以及酱瓜和黄埔蛋。宋美龄则讲究西餐。吃饭时,往往是蒋介石这边咸菜鸡汤,宋美龄那边蔬菜沙拉,中西分明。两人有时候互相调侃,蒋介石说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么这么爱吃草呢。”宋美龄则回敬蒋:“你把咸笋沾上黑乎乎的芝麻酱,又有什么好吃呢?”晚餐一般夫妇两人都是稀饭外加盐笋、芝麻酱,饭后散步聊天,生活规律健康。

    虽说与袁世凯和鲁迅相比,蒋介石的饮食故事乏善可陈,但从养生的角度看,他还是非常成功的。蒋介石是节制主义者,常说一句话“少食多得”,认为很多疾病都是多吃导致的。他的饮食原则有七:少食即饱,适可而止;不吃甜食,适应淡菜;拒饮浓茶,少沾腥辣;不饿也食,及时进餐;荤素搭配,菜色调和;勤吃豆腐,远离痴呆;芒果当茶,香蕉润肠。

    其实,蒋介石在重庆期间也曾对辣椒上瘾,后被宋美龄“纠正”过来了。

    作者访谈

    民国之后,再无吃家

    在二毛看来,尽管现在人们可以享用的美食在增加,但成为吃家的土壤却慢慢消失。“所谓吃家,并不是非要如袁世凯、张作霖等那般。真的吃家,是吃得讲究而且又有文化。不一定要吃很多东西,但必须吃得有品位。”

    民国以及之前多吃家,是因为多私厨。厨师都是自己家里的,没有经营压力,只要做得好就可以。而现在,大家所谓的某地馆子怎么样火,其实都不见得真是美食。二毛说,“比如你去看餐馆,基本不会用锅盖,尽量用快火让食材早点熟。我们揭锅盖的时候,盖子里的水汽会滴进锅里,这水汽其实就是非常棒的高汤,可惜餐馆为了更快出锅,很少再用锅盖。”

    四川火锅和麻辣烫大行其道,世人便以为麻辣是川菜的主调,实为谬误。二毛认为,这是因为如今的食材,人工影响的痕迹越来越多,食材本身已不够鲜美,必须要加重调料,大家才会觉得有滋味。“我们慢慢习惯了重口味,忘记了自然生长的食材的味道,等你想做一个吃家的时候,味觉已经被刺激得只能接受重口味的食物了。”二毛遗憾地说。

    前阵子庆丰包子很火,二毛说自己吃到的最美味包子是在好友黄珂家。自发面做包子皮,肥六瘦四的带皮鲜咸肉加鲜笋、香葱,再加汤做成馅料。汤是用鸡爪、猪皮和猪脊骨熬成的,冷却成肉冻再加到馅中。“大火蒸出,我就等在锅边,趁热吃。黄珂连续吃了4个,我吃了4个之后觉得还不够,冒着晚上不吃饭的‘危险’又吃了3个,真是创了个人纪录。”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