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写专栏的餐厅老板 写诗的数学系毕业生

    “在饭店是很难找到真正的美食的,要打个问号。”敢于说这么大实话的人,却是一家饭店的创始人——北京“天下盐”川菜馆的老板二毛。在他身上,有看似矛盾的身份——餐厅老板,专栏作家,数学系毕业生,莽汉派诗人,菜谱收藏家。不过,像做菜一样,各种独特的“味道”在他身上却不显得突兀,五味调和,刚刚好。

    像文科生一样生活的理科生

    戴着眼镜的二毛,一直谦称自己是“做饭的人”,“我整个生命当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做饭”,二毛笑道。家乡在四川省酉阳县,位于湖南、湖北、贵州交界处,母亲是苗族人,善于做菜,他从小耳濡目染,8岁起自己就动手炒起了油炒饭。10岁时,他学会了炒回锅肉。因为家乡的地理位置,当地菜也融合了湖南、湖北、贵州这几个地方的风味。“本来,川菜回锅肉中是没有泡姜、泡椒的,而我炒的回锅肉则加了泡姜、泡椒,到现在还是我的拿手菜。”他说,“母亲的传统,让我受用到今天。”

    初中时,他就开始写诗,不过真正写现代诗那还是在1979年上大学之后。“北岛的诗对我影响很大,读了他的诗后,我恍然醒悟,原来诗还可以这么写。”不过,二毛大学读的专业并不是文科,而是数学。“我并非不喜欢数学,但也不痴迷,觉得考试分数还可以就行。除了学专业外,我就做两件事:一是把几乎所有能读到的外国文学名著都读遍了,二是开始交女朋友。”虽然是理科生,却像文科生一样生活。现在,在他枕边书堆里,还有一本美国出版的《微积分学》。二毛说,“很多美的东西,无论是数学、诗歌还是厨艺,最后都是相通的。”

    顺应时节敬畏土地,才是“味的道”

    大学毕业后,二毛发起和参加了“莽汉主义”诗歌流派,他还记得,写的第一首诗就叫《饮食与美女》。今年年底,他还计划把自己写的诗结集出版,主题也是围绕饮食文化。

    在诗中二毛提出了‘味的道’的概念。而说到定义,他就流露出了理科生的严谨:“所谓‘味的道’,就是指人和食物自然、亲密的关系,在自然中获取滋味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和方法。从小的方面说,就是手工的东西,比如刀工、火候、古法等。举个例子说,做凉拌黄瓜这道菜,先要把黄瓜拍松,用多少份量的力气?拍到什么样的程度?用什么工具拍?首先不能用铁器拍,否则黄瓜容易有金属味;要用竹或者木质器具拍才好,这就是凉拌黄瓜的道。‘味的道’就是不和自然相违背,顺应时节,敬畏土地。市面上的转基因、反季节食品,在我看来就是丢失了食物的道。”

    第一家火锅店只开了120多天

    从小爱做饭的二毛开餐厅,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起先,他经常在自己家下厨招待各地来的诗友,朋友都觉得他烧的菜好吃,怂恿他开店。1986年,二毛与诗人李亚伟就在重庆县城的老家开设了第一家火锅店,名为“OK火锅”,当时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负责熬火锅汤底。不过,这家火锅店只开了120多天就结业了,二毛不无幽默地说,生存时间跟巴黎公社一样长。不过,开店的经历,使得他在经营管理上得到了许多启发。

    1992年,他在重庆自创第一家冷锅鱼(鱼火锅),开店的触发点来自重庆江北一家叫做“王胖鱼”的饭店。“他们那用盆子上菜,里面是鱼浸在放了辣椒和花椒的红汤里,顾客吃完鱼,服务生把盆拿回厨房加入豆腐、藕片、血旺、青菜等,再次端上桌。这种吃法突然给了我灵感:把盆拿回厨房加菜真麻烦,为什么不直接做成鱼火锅呢?当中是鱼和红汤,旁边可以直接涮菜。涮的豆腐、藕片、血旺、青菜等,进价可能只有几角,上了桌就可以卖几块,利润相当不错。”于是,鱼火锅就这样开张了。

    2005年,二毛又把餐厅开到了北京——川菜馆“天下盐”。他自己研发的“二毛鸡杂”,到现在还是“天下盐”最受欢迎的菜之一。鸡杂放在铁锅上,由食客边炒边吃。虽然只有几块钱一斤,但有铁杆粉丝还特意请人从北京带回海南。说到这个,二毛脸上平和的神色中透露除了一股自豪。

    收藏了3000多册菜谱

    二毛说,“人活一辈子,走的地方有限,吃的食物也有限,读菜谱就是另一种体验食物的方式。正如下棋需要打谱一样,做菜同样需要读菜谱,因为菜谱得到了各个菜系的精华。”

    他收藏了3000多册菜谱,年代上迄清代,经民国,止于上世纪80年代。“我每到一个城市,有两个地方是必定会去的,一个是菜市场,另一个地方就是旧书市场。”上世纪90年代,二毛在旧书摊淘书,顺便开始淘起了菜谱——因为他发现自己每次买旧书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收几本菜谱。后来,他在书架上为菜谱开辟了一个类别,“这是我从不自觉到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在上海文庙的旧书市场,他也收到过菜谱。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