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的道》实用主义美食家

    这是对《随园食单》的实用主义解读,是一个现代厨师对一个传统文人的致敬,是新派美食家与传统美食家穿越时空的对话。

  二毛的新作《味的道》比上一本《民国吃家》好看。

  《民国吃家》还脱不了文人谈饮食的窠臼,书中搜罗的小故事倒是好看,但是读多了也只是悠然神往一下,并不会有太多的情感认同。时代不一样,民国的吃相现在已经落寞,袁世凯、张大千、鲁迅等文化名人餐桌上的那些事儿已经嚼烂了,多少有点乏味。

  《味的道》让我的阅读经验焕然一新,七十多篇文字,每一篇针对袁枚《随园食单》里每一个主题,分别有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点心单等等,涉及饮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深挖细查,力求使其与现代饮食理念相贯通。这是对《随园食单》的实用主义解读,是一个现代厨师对一个传统文人的致敬,是新派美食家与传统美食家穿越时空的对话。现代美食家写作美食文章,大都不是出于一个食客的经验,而是出于对传统饮食的兴味。很多文人美食家不懂饮食,说白了,对下厨房这回事一窍不通,他们的写作要么是研究古代典籍,从《调鼎集》到《随园食单》,从《东京梦华录》到《金瓶梅》,搜集一遍,重新整理演绎美食文字;要么是单纯抒发情怀,从食材到调料,从最简单的小葱拌豆腐到最复杂的满汉全席,讴歌一遍。至于具体到每道菜如何制作,那还是算了。

  二毛不一样,他是诗人,也是美食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京城著名餐厅“天下盐”(书中对餐厅的营销可谓不遗余力,凭本书的书签去餐厅吃饭,可享受八折优惠哦)的创办人,说白了是一个厨师。从一个诗人到厨师之间的转变多少让我觉得费解,书中的字里行间也提供了不少信息,比如精通厨艺的母亲从小对他的言传身教、那些诗人吃货朋友们的影响等等。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味的道》中收录的所有专栏文字都可以禁受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考验。他是按照袁枚老先生记录下来的食单做法亲自试验过,并且加以改良。任何一个读者有兴趣,在阅读一篇之后,想小试牛刀,下下厨房,都是可以做到。因为这种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我们可以原谅他一次次在文字中提到他的餐厅,免费宣传。

  大概每一个美食家都会同意,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距离随园老人的时期远矣。古代的饮食传统是不时不食,每个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吃相,因时因地而吃,坐山吃山,靠海吃海。但现如今,交通运输发达,储存保鲜有提高,培育养殖有诀窍,一年四季,所有的蔬菜都可以吃到,反而让我们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吃法。二毛总结说,所以,胡乱地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吃相。《随园食单》中说:“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这是下厨房的根本,厨师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好的食材,也无用武之地。但现如今反季节的蔬菜随时能找到,可是那种属于蔬菜本身的属性已经丧失了,吃番茄的只能加点白醋才能吃到酸味,那还是番茄么?就算是当季的蔬菜瓜果,也已然丧失了纯真。现在正是吃草莓的季节,可是看到那些个大如桃、鲜艳欲滴的草莓,咬入口中,竟然没有一丝香甜的味道,这样打了催熟素的草莓,不吃也罢。

  既然说到厨师的作用。老一辈的美食家里,去世的王世襄先生做菜是一把好手,汪曾祺写过妙文说王世襄擅长烧大葱,读着香艳的文字就仿佛闻到大葱的香味。现如今的美食家都是饥肠咕咕纸上谈兵,二毛这样的美食家兼厨师大概是最合时宜的,一手妙文,一手厨师,美食心得随时记录纸上,还能整理传统典籍,让那些将近失传的“古早味”在厨房的油盐酱醋之间,重新焕发生命力。

  对了,如果非要给这本《味的道》挑毛病,每篇文章开头的诗歌不看也罢。这种诗歌搭配美食的形式,有点不伦不类。另外,作为诗人的二毛,诗歌写得没有美食好看。就是这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