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塞雷纳:与这个世界的25岁相遇

    北京:更像巴塞罗那,而非中国农村

  新京报:你来到25个国家和地区你有没有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比如你提到在非洲连锁餐厅里看到的典型微笑。全球是相似点更多,还是相异的地方更多?

  塞雷纳:世界上大城市里的人越来越相似,北京的年轻人和巴塞罗那年轻人更相似,而不是和中国农村的年轻人更相似。非洲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用手机上网很普遍,肯尼亚最大的银行也有电话银行服务。这和全球化有关,所有城市越来越相似。我去新西兰毛利人的神社,发现他们在社交网页上有主页,如此神圣的东西出现在现代社交网络,我觉得很奇妙。

  新京报:5年之后你再次回到北京,是否觉得北京和其他大城市越来越像?

  塞雷纳:是的,这里越来越大,也和其他大城市有越来越多共同之处。城市扩张也有一点不好,很多人到大城市就很迷茫。我在加泰罗尼亚看到游客走进星巴克的时候无法理解,这些哪里都有,为什么不去寻找这座城市里独特的东西?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25岁是有梦想并实践着,那对30岁你怎么去描述?

  塞雷纳:我永远25岁!其实年龄并不太重要,你死了之后,人家不会关注你呼吸过几次,而是关注你丢掉过几次呼吸,关注你错过了些什么。

  记者手记

  周日早上和我面对面坐在三里屯一家咖啡馆的是30岁的西班牙作家马克·塞雷纳,前一晚他来到北京的一家西班牙餐厅玩到半夜三点,这让他在第二天一早与我的见面迟到了半小时。但是谈起这本《二十五岁的世界》,他的精神立即恢复,滔滔不绝。这也难怪,他25岁这一年的经历确实值得记录和炫耀。

  5年前塞雷纳第一次来到北京,这里是奥运会后的北京。随处可见随地吐痰的景象成为了他在后面描述这里所见所闻的文章开头,当然还有这座城市灰蒙蒙的天空和日渐发达的轨道交通。北京只是塞雷纳25岁那一年经停的第七站,在那之前他一路到过南非、津巴布韦、日本等等。在那之后,泰国、澳大利亚、智利、英国等地还在等着他,当然他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他生活的城市西班牙巴塞罗那。

  放弃自己熟悉的生活,用打算买车的钱买了一张环球旅行机票,用一年的时间到达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在每个所经之地选择一个自己的同龄人去对话,这就是5年前塞雷纳做的事情。如今他又一次回到他曾经的经停之地北京,与他相伴的是这本《二十五岁的世界》。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