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发的时候,带了十件T恤,一支录音笔。在秘鲁的乌卡亚利河上,忽明忽暗的萤火让他陷入沉思又心有忐忑。
他归来的时候,收集了世界各地25座城市中25个青年的人生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得了一个大奖。在家乡节日的夜晚,火光把黑夜照得和黎明一样。他看到人们脸上的恐惧和喜悦,还有自己心中的感慨万千——那是我的灵魂,它刚刚抵达。
他叫马克·塞雷纳。
近日,《二十五岁的世界》新书分享会在枫林晚书店举行。
这本书跟25这个数字脱不了关系:书名叫作《二十五岁的世界》;作者马克·塞雷纳(Marc Serena)在25岁这一年,决定放下一切到世界各地旅行,而此前,他是加泰隆尼亚电台、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加泰隆尼亚报等媒体的一名记者;马克在书里写了25个国家的25个同龄年轻人的故事。
他遇见了普莉姆罗斯,津巴布韦的一位女诗人:“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已经失控,有才华的年轻人可以轻易地离开这个国家,很多朋友都去寻找更好的生活了,有些申请了政治庇护,为了达到目的他们随意编造……但我属于这里,诗歌与文字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我希望这只是另一场瘟疫,有一天它会消失,虽然我们这代人无法见证了。非洲如果有未来,我们就一定要比病毒聪明才行。”(《津巴布韦:赤贫中的诗魂》)
他遇见了卢卡斯,阿根廷的发明家:“我们的世界正在走向崩溃,这个无知的社会,就靠电视和蛊惑人心。我们所生活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不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一切被简化成购买,再购买。等这个体制下了地狱,我们会发现另一种可行的方式。在那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发展。”(《阿根廷:发明布宜诺斯艾利斯》)
他还遇见了菲律宾的渔夫、秘鲁的巫师、越南的原创服装设计师、泰国的女拳手、日本的和尚、中国的环保主义者、反全球化运动者、不想当明星的流星歌手。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肤色、不同性向、不同信仰的同龄人,所有的人都被他问相同的问题:是什么让他们微笑和哭泣?他们是谁?他们想成为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祖国的未来?
马克听见他们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梦想、对于未来种种观点,并把这些写进书里。从他们的视界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从未了解过的多元世界。
譬如,上面提到的津巴布韦,是一个被经济和政治危机笼罩的国家,要专注于诗歌写作是很困难的,咖啡馆是个不寻常的地方,但那里至今仍能维持营业并举办一些文化活动。那天的诗歌朗诵,人潮涌动。普莉姆罗斯一身嬉皮士年代的打扮,尤其是耳环、项链和闪闪发光的白色帽子。这个年轻女孩一边在津巴布韦联邦储备银行工作,一边等着更好的机遇,一直没有放弃诗歌。
读这本书,不由得想起了《格瓦拉日记》。在23岁这一年,埃内斯托·格瓦拉偕同29岁的阿尔贝托·格拉纳多骑着摩托车,游历了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到了25岁,格瓦拉大学毕业,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各国。
25岁,是很棒的年纪,有人过得很精彩,有的人却很迷茫。你可能刚毕业一两年,你可能已经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你可能做着一份不错的工作……
马克今年30岁,跟他的受访者一样,到了而立之年。这些年轻人注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不久后将领导世界的一代人。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世界的各个地方,这个年纪的人,他们是谁、在做什么、他们的想法怎么样?
马克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让我们能看到他们的生活。
不妨,在这个年纪,将自己归零,然后到世界各地走一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