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在今天读来仍然不过时,并不仅是他作出了多少令人惊叹的预言,用克拉克的终生好友,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话说,是“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正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
首版序
□文/阿瑟.C.克拉克
今天每一个活着的人身后,都立着30个鬼魂——30:1,正是死去的人与活人的比例。开天辟地以来,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大约总共一兆。
这是个有趣的数字,因为说巧不巧,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也就是银河系,也有大约一兆颗星星。因此,每一个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在这个宇宙里都有一颗对应的星星在闪烁。
每颗相对应的星星,都是一颗太阳。比起那颗又小又近,我们称之为太阳的星星来说,其他这些星星的灿烂、光亮,往往不能以道里计。而且,外层空间这些太阳,许多(甚至可能大部分)都有不止一颗的行星在环绕运转。因此,我们几乎可以确定:太空中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让包括第一位猿人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他专属的一个星球——是天堂还是地狱先不论。
这些潜在的天堂和地狱,到底有多少已经有生命居住其中,又是些什么样的生命,我们无从猜测——其中离我们最近的,也要比火星或金星远上一百万倍,而火星或金星仍是下一个世代的遥远目标。不过,距离的障碍正逐渐消失,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星海中和我们的同类,或是我们的主宰相遇。
人类花了很长时间才能面对这个可能,甚至,有人到今天还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在问:“既然我们自己都即将要探索太空了,这样的会面为什么还没发生呢?”
真的,为什么还没发生呢?针对这个合理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可能的答案。不过,请记住一点:这纯属虚构。
至于真相,一定更在意料之外——自古皆然。
悼库布里克
□文/阿瑟.C.克拉克
“千禧年版序”写好之后两个多星期,我接到了一个出人意表的震撼消息:斯坦利·库布里克以七十岁高龄辞世了。他原本策划要在2001年为电影《2001:太空漫游》举行特殊的宣传活动;无法与他共享这个特殊场合,实在令我难过万分。
电影《2001:太空漫游》完成后的三十年间,我们见面虽然不过数次,却依旧保持友好联络——就像我接受英国BBC电视台“这是你的人生”节目访问时,他传到电视台的慷慨贺词一样:
亲爱的阿瑟:
真的很抱歉,我手边的那部电影让我无法参与你今晚的荣耀。你当然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科幻小说家,因为,做得比任何人都多的你,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朝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而在那片浩瀚星海间,异星智慧体或许会扮演神般的父亲角色,或甚至像“教父”一样地对待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