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漫游》四部曲 一个旧传统的绝响

    2008年阿瑟·克拉克(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12.16~2008.3.19)逝世时,他被称为“最后的科幻大师”,“科幻文学黄金时代最后一位大师”,他的逝世被视为“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为他送行的是一片颂扬之声。

    所谓“科幻文学黄金时代”这个提法,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几乎所有“黄金时代”的说法,都只是一个文学性的修辞,通常被用来建构今人想象中的理想世界,就像儒家总是说“三代以上”、“唐虞之世”一样。这种理想世界总是被建构在往昔,这是为了增加说服力(表明已经达到过),如果建构在未来或遥远的时空,虽然更具科幻色彩,对于政治论说而言却反而不够有力。

    评价阿瑟·克拉克虽然不是政论,但道理是类似的——当我们称赞往昔某段时间是什么什么的“黄金时代”时,似乎就意味着我们当下已经不如那个时代了——这当然未必真是事实,通常我们只是想借那个虚构的黄金时代来说当下的事而已。“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说法应该也不例外。

    那么何等人可以膺选“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大师”呢?从科幻的历史来看,最基本的“考核指标”也不外两项——大奖和销量。

    克拉克得过3次雨果奖,3次星云奖,1次星云科幻大师奖;他的近100部科幻作品据估计全球销售了2500万册,平均每部作品销售25万册。从这两项指标看,克拉克的“科幻大师”资格当然没问题。况且他还得过国际宇航协会的最高荣誉“冯·卡门奖”(1996年10月8日颁发给他的,领奖地点居然是中国北京)。

    我对于克拉克“科幻大师”的称号,并不打算持什么异议。但是,比克拉克晚些时候的作家,也有很畅销的科幻小说,比如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一系列小说,比如丹·布朗的小说——他的《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都是绝对典型的科幻小说,只是现在大家通常不把他算到科幻作家行列中。这也是因为“科幻”的边界正在越来越模糊(或者可以说正在扩张)。

    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小说《2001:太空漫游》(2001: Space Odyssey,1968),以及另外三部一直写到1997年才结束的续篇《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他自己认为不是续篇,而是“变奏”)。但这四部《太空漫游》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是拜库布里克导演的同名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游》之赐。与通常先有小说后有电影的模式(亦有少数相反的模式)不同,这两部作品是同时合作创作的。克拉克对于他和库布里克的这段合作,此后多年来也一直津津乐道。

    但是,比克拉克晚些的作家,也有很著名的改编电影,比如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Jurassic,1993~2001)、《时间线》(Timeline,2003)、《刚果惊魂》(Congo,1995)、《深海圆疑》(Sphere,1998)等等。而在与克拉克约略同辈的科幻作家中,菲利浦·迪克(Philip Dick)在这方面有着远远超过克拉克的成就——只要提起《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1)、《宇宙威龙》(Total Recall,1990)、《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2002)、《记忆裂痕》(Paycheck,2003)这些著名科幻影片就够了。

    也有人将《太空漫游》与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相提并论,这倒是一个颇有创意的比较——这两部小说表现了科幻的两个传统(或者说纲领)。

    虽然克拉克的《太空漫游》比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写于1948年)创作得晚,但克拉克表现的却是科幻中的一个旧传统。这个传统中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是19世纪下半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作品,这些作品呼唤、赞美科学技术,为科学技术向我们许诺的美好未来吟唱颂歌。这个传统标榜“硬科幻”——以有很多科学技术的细节为荣,更以能够预言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荣。这是一个科学主义的传统。

    另一个传统,其实早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那是一个悲观的传统,着重反思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是反乌托邦、反科学主义的传统。这个传统中有许多“软科幻”作品,因为这个传统并不以科学技术细节之多为荣。上面提到的奥威尔、迪克、克莱顿,甚至丹·布朗,都是后一个传统中的重要作家。

    克拉克的作品,基本上一直停留在旧的科学主义传统中。他自己也以此为荣。

    这方面的直接证据,在《太空漫游》四部曲中很容易找到。在前后写了30年的《太空漫游》四部曲中,他写过许多篇序、后记、题记之类的文字,在这些文字中,他反复提到自己小说中某些与后来航天事业吻合的细节,深以为荣。这些细节,归纳起来其实也就是三件琐事:一、飞船阿波罗十三号出故障时宇航员向地面报告的语句,与他小说类似情节中的语句非常相近;二、通讯卫星“棕榈棚B2”发射失误的情节,与他小说中的某处情节类似;三、电影《2001太空漫游》里木星的一连串画面,与航海家号宇宙飞船所拍摄的画面“其相似之处令人拍案叫绝”。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