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莱特》译本序

    在这部小说里,夏洛蒂给波琳娜和姑妮芙拉都安排了各方圆满的结局,但是给主角露西安排的却是一个可悲的终场。这本来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也符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然而她的父亲却不以为然。他不喜欢一部小说最后在他心头留下凄凄惨惨的印象,要求他的女儿让露西也喜结良缘,幸福美满地过一生,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公主和王子那样。夏洛蒂不忍违拗她世上仅存的亲人的心意,又不愿放弃自己原来的设想。结果便写成了读者现在看到的尾声。伊曼纽埃尔从西印度群岛回国,就在轮船驶近国门的时候,忽遇狂风暴雨,归舟不幸触礁沉没。这就完了。这位男主人公究竟遇救脱险没有?他和露西究竟得庆重逢、终成眷属没有?夏洛蒂放下笔来,不作交代。这个生死未卜、吉凶难定的悬念推给了读者,包括她的父亲。她在1853年3月26日写信给那位出版家史密斯先生说:“反正总得在淹死和终成眷属之间进行可怕的抉择。那些慈悲为怀的读者……当然会选择前一种较为温和的命运——让他淹死,以便解除他的痛苦。相反,那些狠心肠的读者就会…“残忍地、冷漠地让他同那个人……露西·斯诺——结婚。”

    阅读一部文学名著会被它的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即使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不甚了了,也能够兴味盎然地尽情欣赏,正如《简·爱》问世,万众传阅,却还不知作者“柯勒·贝尔”是男是女。《维莱特》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同样有着这样的艺术魅力。不过,《维莱特》更接近于作者后半生的自传,如果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夏洛蒂的生平故事,那就像游览名胜古迹事先作一番研究一样,会跟着我们所钦佩、所爱戴、所同情的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想作者所想,爱作者所爱,悲作者所悲,乐作者所乐。
    因此,译者不惜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追踪和整理出夏洛蒂的心路历程来,觉得这样对于我国一般读者阅读此书将会有一些帮助。
    夏洛蒂为她的妹妹艾米莉和安妮的作品再版,于1850年写过一篇关于她们的回忆录。其中写道:“当烈日方中,农事正忙之时,耕耘者却在劳动中倒下了。”不料夏洛蒂本人也是这样倒下的。综观她的一生,有过事业成功,生命大放异彩的时期。她的爱情最后倾注到那位“不是富有诗意的”、但是真诚爱她的副牧师亚瑟·贝尔·尼科尔斯身上,并且在她这位丈夫的祈祷声中死去(据朱虹、文美惠主编(《外国妇女文学词典》所载,夏洛蒂是患妊娠败血症病逝的)。她最后一年的生活也可以说夕阳辉煌,金光灿灿。这正如夏洛蒂在写《维莱特》的时候说的那样:“(作者的)天空并不总是风和日丽,也并不——谢天谢地!——总是暴风骤雨。”然而,整个说来,夏洛蒂所尝味的人生是苦多于乐。面对死亡、长守孤独、恋情无所寄托,为寻找出路而拼搏。 她心灵的负担实在是非常非常沉重。这些,在《维莱特》的许多篇章里都有催人泪下的反映。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心,《维莱特》正是这样一部小说。西谚有云:“受创伤的牡蛎用珍珠来修补它的介壳”(It is the wounded oyster that mends is shell with pearl),《维莱特》正是这样一颗永放光彩的不朽的稀世之珍。
    无怪乎盖斯凯尔夫人在为夏洛蒂写的传记中说道:“《维莱特》受到异口同声的一致欢呼。”女学者兼作家乔治·艾略特在书出版两星期以后便说:“我刚刚回到自己周围真实世界的感觉中来,因为我刚刚读完《维莱特》,这是一部比《简·爱》更了不起的书。”为勃朗特三姐妹编全集的玛丽·沃德说:“这种诗的想象力的伟大天赋,她从来没有像在《维莱特》里运用得这样好。”小泉八云认为:“《维莱特》[比《谢利》]更好,说实在的,我常常禁不住要想,它甚至比《简·爱》还要好……”近代勃朗特研究家、作家玛格丽特·莱恩说:“在许多方面,这部小说更精彩、更成熟、更老练……也是唯一的一部几乎从头到尾显示出夏洛蒂·勃朗特在最佳时期所能达到的高度。”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