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莱特》译本序

    《维莱特》自出版以来已有一个半世纪,在国外,对于读者和研究者一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我国翻译介绍当以伍光建的译本为首,那是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名为《洛雪小姐游学记》。另外,198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谢素台翻译的《维莱特》。西海(杨之宏)先生和我合作的这个译本当为第三个译本。我们自1987年开始,孜孜矻矻,不觉经过了五六个寒暑。其间固然有其他审稿、译稿以及疾病等等事情干扰,不得不暂停译笔,但是原文本身不易翻译,必须仔细推敲斟酌,也是一个原因。萨克雷觉得夏洛蒂“比多数女士们更精通英语……文体可说极其浓郁,极其纯正”。盖斯凯尔夫人认为:“她在选词用句上十分讲究。……一组词语,就是如实反映她思想的一面镜子,其他的词,不论含意多么接近,都不能取代它们……这种仔细推敲遣词造句,使她的文体显得像完美的镶嵌图案。每一个组成部分,不管多么细小,都安插得天衣无缝。”作为译者,面对这样一件精雕细琢、长达六百多页的艺术精品,要用另一种文字把它表现出来,说一声戛戛乎其难哉,至少对于我们来说,确实不过分。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写;译者则必须体察入微、亦步亦趋地译。中国的方块字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基础,其表达能力决不亚于任何其他文字。不过,要把夏洛蒂那样完美的西洋镶嵌图案惟妙惟肖地临摹出来,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读者看过这个译本,或许可以多少体会到译者所费的苦心。但是“天衣无缝”则是我们望洋文而兴叹的事。
    西海先生和我分译互校。我译前面一半,并且担任全书中文润饰工作,以求笔调的一致。西海先生校正了我译文中的疏误之处。杨又才、吴成艺担任了枯燥的誊抄稿件的任务,在此谨表谢意。
    书中注解是参考注释本原文和多家作品及中外文工具书编写的。
    评论家认为,了解夏洛蒂的作品要和了解她的生平联系起来。为此,本书附有一份夏洛蒂生平大事记作为附录一,以便读者参考。
    这篇序言之中的某些引文引自国内有数的勃朗特研究家和译者杨静远女士和祝庆英女士、祝文光先生编译和翻译的作品。这些作品名称已编写在书后的附录二之中,那是一份我国对于勃朗特姐妹的作品生平的翻译、研究的书目,读者可以按图索骥,作进一步的欣赏和研究。附录二里,有些材料是彭嵋森先生提供的,感谢他费心代为搜寻。限于见闻,想必尚有挂漏之处,望请读者和专家指教,俾便来日更正和增补。

                                                           吴钧陶
                                                         1992.7.2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