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莱特》译本序

    与《教师》比较起来,《维莱特》的篇幅增加了一倍有余,人物大大增加,内容也丰富复杂得多,已经完全不是局部的改写和增删,而是另一部有独创性的小说了。不过写的仍然是叫做“维莱特”的布鲁塞尔,仍然以一所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为主要情节。把《维莱特》看做是一部李代桃僵的作者心心念念要奉献给她的老师埃热先生的一部作品,大概并不为过。
    露西·斯诺是《维莱特》里最主要的人物,她自始至终向读者叙述故事,倾吐心曲。另一位主要人物保罗。伊曼纽埃尔,即在外表上和性格上都经过化装却仍然依稀可辨的那位埃热先生,在小说的第一、二卷里却不占主要地位,直到第三卷里才同露西和贝克夫人,即埃热夫人的化身,占据了舞台的中心,演出可歌可泣的一幕幕,直到悲剧性的终场。
    在第一和第二卷里的主要人物,除露西和贝克夫人以外,则是约翰·格雷厄姆·布列顿医师、波琳娜·玛丽·霍姆小姐、姑妮芙拉·樊箫小姐和阿尔弗莱德·德·阿麦尔上校等等。他们之间交织着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露西暗暗地爱上了约翰医师;约翰迷恋的是姑妮芙拉,爱虚荣的姑妮芙拉却选中那位游手好闲的有贵族头衔的德·阿麦尔上校。到全书近尾声的时候,约翰与波琳娜(据知其原型是盖斯凯尔夫人的小女儿朱莉娅)结合成幸福的一对;姑妮芙拉与那位上校私奔远行。贝克夫人一贯不动声色地执行她明察暗访、严格管教的校长任务。露西遭受的则是命运对这位孤独无依的少女的种种折磨。
    这第一和第二卷之中,同样反映了作者夏洛蒂的亲身经历。比如马趣门特夫人之死,使人联想到作者姨母之死;比如露西初至伦敦,渡海去“维莱特”时的感受;比如以一个信奉新教教徒的身份到天主教教堂里向神父忏悔的描写,在夏洛蒂于1843年9月2日给艾米莉的信上就有详细的叙述。这些地方,夏洛蒂和露西已不分你我了。至于用大量笔墨描绘的那位年轻有为、英俊文雅、惹人喜爱、责任心和事业心都强的约翰医师,据知同样是实有其人,呼之欲出的。此人便是出版过夏洛蒂几部作品的伦敦史密斯-埃尔德公司的业主乔治·史密斯先生。夏洛蒂是从布鲁塞尔回到英国以后,写作成功,才成为一名作家,并与史密斯先生有了交往的。但是在《维莱特》里,作者把这一段经历的时间、地点和背景都作了移花接木的艺术处理,搬到先于此时的“维莱特”去了。夏洛蒂生平五次去伦敦,或为文稿出版事宜,或受史密斯邀请参观博览会什么的。每次,这位出版家都盛情款待,有时夏洛蒂住在他颇为舒适讲究的家中。夏洛蒂性格内向,木讷寡言,不善也不爱交际,但是史密斯还是把她带领到一些社交圈中。她在此时认识了萨克雷、卡莱尔、盖斯凯尔夫人、罗杰斯等名作家、诗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名流。宴会、观剧、参加音乐会、参观不列颠博物馆的画廊等等节目,主要也是这位史密斯先生的热心安排。他还与夏洛蒂去爱丁堡远游。交往密切,通信也频繁,看来夏洛蒂对乔治·史密斯颇有好感;史密斯先生的热心和殷勤似乎也超过一位出版公司业主同其投稿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外界有了一些猜测。不幸的是,史密斯的母亲对这样的关系不表赞同,夏洛蒂也觉得年龄不相配,对自己的容貌和家庭经济情况又有自卑感。1850年6月21日,夏洛蒂在致她的女友的信中,回答询问时说:“乔治和我彼此十分了解,十分真诚地相互尊重。我们双方都明白,岁月在我们之间造成多么大的差距。……我年长他七八岁,更何况我绝不以美貌自居,如此等等,都是最安全的保障,哪怕同他一道去中国,我也无所顾忌。”
    话虽如此,他们之间的感情并非一般,夏洛蒂的心中不免又添一层怅惘。不过,史密斯并没有像埃热那样使夏洛蒂产生伤感和痛苦的心情。在《维莱特》里,史密斯母子以布列顿母子的面貌出现,露西默默地爱慕着约翰·格雷厄姆·布列顿医师,但是祝福他能够与波琳娜永结同心,幸福地过一生。这一创作意图,夏洛蒂在将《维莱特》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手稿寄交史密斯先生以后,于1852年11月3日的信上有明确的说明:“露西不该嫁给约翰医师;他太年轻、英俊、开朗、和蔼;他是大自然和命运的‘鬈发的宠儿’,应该从生活的彩票中抽得一张奖券。他的妻子应该年轻、富有而漂亮;他应该得到莫大的幸福。如果露西要嫁人,她应该嫁给那位教师……”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