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Times中文网:在英国,最出名中国作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么?你对中国文学了解多少?
约翰·弗里曼:在我看来,中国的文学如同中国的历史一般丰富而深厚,尤其是中国的诗歌。我喜欢许多各有风格的中国作家,比如阿乙,这位短篇小说好手的作品入选过《格兰塔》的英文版本。当然,莫言,他的作品像是从一个老派的预言家中讲述出来的一般。还有余华、马建以及其他几位获得良好赞誉的作家。不过总体而言,人们对于文学的喜爱并不那么显而易见,这也是《格兰塔》中国版的计划之一,让更多的人展示自己的文学态度。
IBTimes中文网:随着世界市场的衰退,《格兰塔》受到的影响有多大?文学杂志的生存环境是否日益严峻?
约翰·弗里曼:不可否认,我们的发行量在过去的十年里确实下降了。但是这对于任何一本杂志来说,在现在这个经济环境下都是难以避免的,而且这种情况还没有到威胁杂志生存的关头。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网上读者,我们的网站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读者。真正困难的地方在于通过这种出版物赚钱。赚钱从来不是《格兰塔》的目的。不光光是我们,即使像《纽约客》这样拥有百万计数发行量的杂志同样在生存上挣扎着。你这样做,是因为你喜欢它,而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你可以将这种坚持理解为一种艺术或者是一股激情。重要的是,只要有远见卓识的出版社能认同我们,我们都将继续前进。无论是《格兰塔》或者是《纽约客》。
IBTimes中文网:Kindle的出现是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呢?在纸质书籍向电子书籍转换的过程中,阅读的意义与乐趣对人们来说是不是也发生了改变呢?
约翰·弗里曼:是的,它的改变是革命性的。一方面来说,电子书在携带上的确很方便,而且也降低了读者购书的成本,这的确很棒。
不过我很担心这种在线阅读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的方式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一种本性,那就是随意性。在电子时代,阅读一部新书往往意味着你点开某一个网站,或者你搜索下载一部特定的书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你得到一本新书,有可能是你的朋友推荐,或者是书店的主人将他摆在了书店最显眼的位置,你一眼看到,爱不释手。
我还很担心这种电子阅读的习惯会让人们越来越喜欢短文,越来越不喜欢负责的文章。可《格兰塔》的精髓就是复杂的文章,需要读者细细品读。
IBTimes中文网:曾经入选过最佳青年作家名单的大卫·米切尔,因为他的小说《云图》被改编成电影而名声大噪,甚至比小说本身更加著名。这个现象能否反映,作品能被改编成电影成为了作家的成功标志之一呢?
约翰·弗里曼:《云图》能够被拍摄成为一部风格迷人的,故事令人心碎的电影,虽然与原著相比有着许多的不同,但是却依然能够把握住原著的精华。这难道不也是一件伟大的作品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