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塔》要向世界推中国文学

    在出版日期拖延了数月之后,《格兰塔》中文版日前正式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九久读书人出版。作为主题书杂志的鼻祖,来自英国的《格兰塔》杂志中文版第一期主题就叫“不列颠”,中文版第一期汇集了英国当今文坛最强势力,包括大卫·米切尔、A.S.拜厄特、石黑一雄等18位作家作品。中文版《格兰塔》今后将以主题书形式每年不定期出版,也将向中文作家约稿,“中文版在将来也有可能扮演向世界推荐中国文学的重要角色,《格兰塔》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也有意这么做。”《格兰塔》杂志中文版编辑彭伦说。

  早在去年4月的伦敦书展(中国是主宾国),《格兰塔》曾策划了一个中国文学周专题,在他们网站上每天刊登一篇中国作家的作品。他们先后刊登了王寅、黄灿然的诗,阿乙的短篇小说,沈从文的信和对莫言的访谈。

    18个故事构成现代英国风景

  在《格兰塔》中文版第一期中有关于“不列颠”的18个故事,参与创作的英国知名作家包括大卫·米切尔、A.S.拜厄特、石黑一雄、杰夫·戴尔、哈尼夫·库雷西、珍妮特·温特森、乔·邓索恩、萨拉·沃特斯等,其中很多作家都曾在中国出版过作品。

  《格兰塔》现任主编约翰·弗里曼(John Freeman)说,这一期的特色就在于“用各种形式来讲述一个精彩故事的绝妙范例。大卫·米切尔是极为现代的作家,《一月出生的人》中的句子,闪耀着近乎怪诞的智慧之光。类似的技术光芒也将在随后哈里·昆兹鲁的《莱拉.exe》中闪现。那是一个短篇小说,也是一个数据文件”。“珍妮特·温特森讲述了古老的猎户座与宙斯的故事,让我们回到古希腊神话,仿佛是在一个酒吧中听她讲一个长长的奇谈。石黑一雄在《美食家》中的叙述如丝绸般流畅,到最后读者才会逐渐领悟到叙述者的不可靠。在《布拉德福德》中,巴基斯坦裔英国作家哈尼夫·库雷西去了英格兰最具有巴基斯坦特色的地方,反思他在那里亲眼所见的残酷现实。《在屋顶上》中,牛津毕业的成功人士杰夫·戴尔描述了在撒切尔夫人时代,他大学毕业后如何远离常规的英国社会,依靠失业救济金生活的经历。”在约翰·弗里曼看来,这些文章构成了一幅现代英国的风景图,他说:“这一期《格兰塔》假设:真正构成英国的是那些讲述它自己的故事。”

    外文版也想收中国作家作品

  《格兰塔》落地中国始于2011年底,《格兰塔》现任主编约翰·弗里曼和副主编艾兰·奥芙瑞(Ellah Allfrey)来到上海访问,在2666图书馆与上海的文学编辑进行交流,《格兰塔》中文版现任编辑彭伦与约翰·弗里曼商谈了合作可能性。“在我们出版社的作者里面,有许多是他们杂志的作者,比如乔纳森·萨福兰·弗尔、保罗·奥斯特等。他们目前的编辑方针是国际化,跟我们外国文学的定位比较接近,所以觉得有合作基础。”彭伦说。

  彭伦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中文版《格兰塔》将是一本主题书,每年不定期出版2到3期,“主题由我们自己定。确定主题后请英国编辑部推荐合适的篇目,我们从他们推荐的篇目中挑选。我们还会请其他国际版编辑推荐合适的作品。”所以中文版的《格兰塔》确定将是国际编辑团队的一次合作。据彭伦向早报记者介绍,中文版《格兰塔》不会只是外文版的翻译,“原定第三期主题是‘欲望’,我们已经开始组中文作家的稿子。”

  “与《格兰塔》中文版几乎同时出版的还有瑞典版和芬兰版,相关编辑想以后也收中国作家的东西,找我推荐。”彭伦说,正是因为《格兰塔》在过去几年的快速全球化,“中文版未来也有可能扮演向世界推荐中国文学的重要角色,《格兰塔》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也有意这么做。”

  弗里曼自己也曾表示,国际版《格兰塔》不只是翻译英国《格兰塔》上原创的英文小说,而是将重点关注当地原创文学。无论哪种语言版本,杂志每一期都有自己的主题,这跟现在的英文版《格兰塔》同一气质,主题可以是地点,也可是某个话题,如工作、性、药物和父亲。中文版同样也是一本主题书。约翰·弗里曼上周去了日本,刚刚敲定了《格兰塔》日本版的出版事宜。据弗里曼介绍,截至目前,已经确定的《格兰塔》国际版(英文版除外)有芬兰、瑞典、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保加利亚、巴西、葡萄牙、土耳其、日本和中国等,到今年4月伦敦书展的时候,还可能敲定3个国家的版本。

  120多岁的《格兰塔》现在加快国际化步伐并不奇怪。2008年加入《格兰塔》的约翰·弗里曼是个美国人,副主编艾兰·奥芙瑞出生于津巴布韦,在美国受的教育,后在英国从事出版编辑工作,而这本严肃文学杂志的出版人和赞助者西格丽德·罗辛(Sigrid Rausing)是位瑞典慈善家。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