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塔》——新作家的阵地

    如今已经120多岁的文学杂志《格兰塔》在全球化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快。除了即将出版的中文版之外,《格兰塔》已拥有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瑞典语和挪威语版。实际上,除了阿拉伯语,英国杂志已经覆盖了这个星球上5大语言中的4个。

    英国老牌文学杂志《格兰塔》中文版4月15日正式出版

    “5年内,我们将拥有15到17种非英文版的《格兰塔》杂志。”《格兰塔》主编约翰·弗里曼雄心勃勃,“面对现实,除了那些在大学学习创意写作的学生都将是杂志的订阅客户,我将会为杂志寻找真正的目标客户,无论他们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要放眼世界。”

    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老派如《格兰塔》一样不能幸免。有意思的是,作为英国文学象征性的杂志主编,约翰·弗里曼却是个美国人。副主编艾兰·奥芙瑞出生于津巴布韦,在美国受的教育,同样与日不落帝国没有多少关系。这本严肃文学杂志的出版人和赞助者,西格丽德·罗辛则是位瑞典慈善家。让这本杂志起死回生的,同样是两位美国人。

    在主编弗里曼的眼中,非英文版的《格兰塔》是新作家的阵地。他自豪地把比作文学世界中的“特洛伊木马”--走私新作家到一个新的国度,也偷着携带另一些国家出境。很显然,在美国作家的心中,特洛伊木马不再是致命而一次性的诡计。

    现在的《格兰塔》杂志开始于1979年。追根溯源,《格兰塔》创刊于1889年的剑桥大学,名字取自于附近的一条河流,在1970年,《格兰塔》因为资金等原因停刊。在剑桥大学的学生宿舍里,比尔·巴福与乔纳森·莱维两个美国学生认为英国的文学创作已经变得犹如“帝国”这个概念本身一样陈旧,于是开始组稿编辑,让已经停刊的杂志重新出版。

    《格兰塔》对文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推出了“最佳青年作家”的评选,去年4月最新一期的英国版《格兰塔》的主题正是“英国最佳年轻作家第四期”。这项评选会推选出过去10年最有潜力的20位年轻英国作家。这项野心十足的评选开始于1983年,每隔10年评选一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入选该榜单的作家中,如今大多成为文学世界中的标杆。比如1983年榜单中的朱利安·巴恩斯,1993年榜单中的阿兰·霍灵赫斯特。当然,最受中国读者熟知的名字是2003年榜单中的大卫·米切尔,以他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云图》刚刚在中国大陆上映,票房1亿6000万人民币。

    无独有偶,《格兰塔》的国际版同样推出了不同语言的榜单。在2010年,推出了"最佳西班牙语青年小说家",去年,葡语版出版了"最佳巴西青年作家"。中文版会不会也推出同样的评选呢?"这是个好机会跟他们学习如何操作这个项目。"在中文版主编彭伦看来,尽管有英国版成功的先例,同样需要让它符合"中国特色"。毕竟,在中国,无论按照何种标准进行的评选,都会惹来争议。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