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英国语言学家、作家J.R.R.托尔金用妙笔书写想象,用一本《霍比特人》不经意间开创奇幻文学流派。他创造出一个神秘的中洲世界,那里神灵各司其职、风物巨细靡遗。作家不仅编纂了经得起推敲的历史、地质和文明,还为每一种生灵发明了专属语言。17年后,托尔金又写出续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魔戒》。从儿童的枕边故事到成人的神话世界,托尔金的小说总像熟稔的老朋友出现在西方人不同时期的生活中。而随着电影《指环王3:王者归来》和《霍比特人》创造的票房奇迹,托尔金小说衍生出两个“电影三部曲”的辉煌,再次重启全球读者对他的阅读兴趣。这次,阅读队伍中加入了大批中国奇幻文学爱好者。
3月19日,一场名为“去而复返的神话——奇幻、现实与托尔金的世界”的研讨会在上海思南公馆悄然举行。托尔金基金会指定出版人、托尔金研究专家大卫·布朗、最新《霍比特人》中译本作者吴刚、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等专家学者围坐一堂,对托尔金的小说《霍比特人》《魔戒》以及由影视作品引发的新一轮全球奇幻文学热潮各抒己见。大家普遍认为,电影固然好看,托尔金的书更棒!
出版人大卫·布朗:儿童和成年人共享的神话
在出版人大卫·布朗看来,《霍比特人》这本书不是野心之作。托尔金在45岁时,已经有了几个孩子,为了给最小的儿子克里斯托弗找些闲书看,他决定自己写点什么。这其实是《霍比特人》诞生的真实原因。书写好后,10岁的克里斯托弗非常喜欢。后来,托尔金因为需要钱,把书送到出版社出版。令父子俩都没想到的是,这本无心之作竟然开启了奇幻文学的先河。
虽然被称为是一部改变了世界的书,但《霍比特人》在1937年问世后的60年里并没有轰轰烈烈。它一直是英国甚至西方家庭父母讲给孩子的睡前故事或炉边神话,用大卫·布朗的话说,这本书陪伴每个家庭里两代人的成长,但它的流行速度却是舒缓平静的。拜新西兰鬼才导演彼得·杰克逊所赐,从小就痴迷托尔金小说的他自2001年后接连拍出3部美轮美奂的《指环王》,电影均改编自托尔金为《霍比特人》写的续集小说《魔戒》,从而引领全球读者对托尔金小说的再一轮热切关注。
其实,《魔戒》在1954年发表时,托尔金已经62岁了。他花费了12年时间写它。评论普遍认为,《魔戒》更具古意,更为黑暗,也非常长。它已经超出儿童理解阅读的范畴,是一部成年人的奇幻读物。到了1960年代末,《魔戒》已经成为一股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现象。而时间指向世纪末的1999年,每个英语国家都已将这本书视为20世纪最为风行的小说。
最近12年都在出版托尔金作品的大卫·布朗对这位英国文豪有更深切的认识。他认为,托尔金不曾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他实际想做的是阻止这个世界的改变。托尔金不喜欢工业化,不喜欢技术,也不喜欢现代小说,他喜欢简单直接的生活方式:有吃,有喝,有朋友之间的友谊。他喜欢老派的英雄故事,并聪明地把这些故事写下来。
随着电影“魔戒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三部曲”的流行,奇幻文学热潮正在全球兴起,是什么让现代人如此痴迷托尔金虚构的魔幻世界呢?大卫·布朗认为,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们虽不像托尔金那代人那样需要在战场厮杀,但人们都在以不同程度和方式与焦虑以及思想中的魔鬼做斗争——学术目标、经济困顿、疾病衰老、失去亲人、人际关系等等。活着并不容易,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故事,需要英雄来激励自己。托尔金小说正好展示出“真正的英雄可以是普普通通的人,只要他能够鼓励自己再勇敢一点”的道理。他真正写出了英雄可以是像你我一样普通人的“神话”。
译者吴刚:高超的想像力和伦理水平
2012年底,《霍比特人》全新中译本上市,译本、装帧都颇受好评。新版的译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吴刚。在研讨会现场,吴刚多次重申了不能给《霍比特人》贴上儿童文学作品或奇幻文学单一标签的观点。
吴刚称,在翻译过程中,自己一直力求不把《霍比特人》单纯突出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或奇幻文学作品,因为那样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面貌就会和托尔金的原著有很大差别。他认为,对于托尔金这样一位深刻、伟大的作家来说,其作品显然不仅仅是借文字表面讲一个故事,实际上包括文字的排列组合方式都别有含意。除了传达信息外,他的语言节奏、叙事节奏、文体风格,隐藏在文字表象后面的文学意图也非常重要。只有把它当成一部文学经典来看待,才能把它不同层面的妙处展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