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资本时代学术出版不再纯真

    一位硕士、博士加入出版业成为学术编辑,不能一头埋于案头,或沉浸于商业运筹之中,还必须继续保持与学术界的密切联系,经常访问学术大师,不间断地参加学术会议和沙龙,保持学术阅读的习惯,撰写学术评论,才能维持与学术界对话的通道和能力,才能慧眼识珠,关注不断,好书连连,不至于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盘散沙,不成气候。学者对编辑的重视往往来自于编辑发现书稿差错的能力和提升书稿的水平。另外,学术编辑的补阙能力或者说补台艺术则是区别于学者的独门武功。这表现在书前书后的把关和经营上。一本高深的学术著作,能够通过序言、导论将小众话语演绎、烘托出中众关注、大众影响,使圈内人叫绝,圈外人叫好,则是一门跨界传播的功夫。许多学问都具有横断性,关键在如何开掘,这对于后续市场的扩容尤其重要。此外,书后的参考书、主题索引、后记、跋都是书稿主体部分的重要支撑,对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是学术著作规范的基本要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不重视这些基本规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生态环境,一些抄袭、剽窃行为的发生很难与此脱得了干系。为此,我在这里呼吁所有的专业图书和学术图书都必须编主题索引,这是学术严谨的重要指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愿意在这方面带个头。

    中国出版业已经走过了纯真的时代、高兴的时代,开始步入资本的时代。资本价值与文化价值有融合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对于学术出版而言,资本价值与学术价值之间的冲突更显得激烈一些,这是产生上述种种问题的根源。在这样一个时代,需要出版人对学术出版有一份清醒,有一份坚守,同时也需要我们努力提升学术出版的水平,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出版之路。在这方面,美国的学术出版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