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采访时,《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了解到了这样一组数字:
2012年,集团共出版图书11782种,其中新书6052种,重印5665种,发货码洋30.05亿元;2013年集团共出版图书11193种,其中新书5631种,重印5515种,发货码洋32.15亿元。两年的出书品种比较,2013年比2012年下降5%,而发货码洋反而上升7%。
这说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书品种数量在下降,销售收入却在增长,出版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同时说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其他出版单位单纯追求品种规模的模式不同,走上了一条从以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路子。
不可否认,最近几年,出书品种的增加与编校能力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问题在业界较为突出。有的出版单位出书品种增加很快,编辑、审读人员的编辑审读量成倍甚至十倍地增加,大大超出了合理的审读量。有的责任编辑一年承担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编辑加工任务。编辑人员文稿加工量不堪重负,最后的结果是质量不过关,精品出不了。
不以品种比高低,而是以质量论英雄,可以说,这对任何一家出版单位来说,都是一件打基础、利长远、可持续的事,而且是要坚持不懈做到底的一件事。这一理念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早已“根深蒂固”。
比如,上海科技出版社50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最擅长的领域耕耘,从未越过界,500种新书规模保持了6年,重印量却提高了60%,效益更是翻了两番。上海译文出版社也是如此,一直主张“不靠多生靠优生”,10年始终保持300种新书规模,没有动过扩张、改变的心思。
客观地来看,出书品种是反映出版单位发展动态的一个“显示屏”,没有一定的品种规模不可能反映出一个出版单位发展的总体水平。但是,品种也不能准确地测量和评价出版单位的质量和效益,品种的增长并不等于效益的增长。
向单品种要质量、要效益,才是出版行业未来的正途。在这一方面,可以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为业界作出了榜样、提供了范例。真的希望业界能迅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掀起这样一股风潮:再也不能以品种论英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