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抓质量精益求精

  编者按 有句老话叫“无错不成书”,但是对于读者来说,看到错误实在是如鲠在喉,对于书的编辑而言,错误更是终生无法淡去的遗憾。质量是出版社的永恒议题。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的2014年“出版物质量专项年”精神指引下,5月,在总编辑马国仓、编委冯文礼带领下,《中国新闻出版报》“走基层 关注出版质量”报道组第一站走访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等5家出版社,感受他们对质量的精益求精。

  不到两天的时间,《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小组一行走访了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等5家出版社,并与这些出版社的社长进行了交谈。在这些出版社的一把手们看来,质量无疑是出版物的生命。同时,对于拥有悠久出版历史的上海来说,坚守出版物的质量还增添了传承优秀传统的使命。抓好出版物质量,他们责无旁贷。

  意识先行

  质量是出版社生命线


  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表示,对社领导来说,要树立抓质量的意识,坚持把质量管理和图书质量作为出版社发展的生命线。对全体编辑来说,要树立起质量为先的理念,把好内容导向,抓好图书质量。如果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没有把关意识,就没办法堵住质量问题。

  在韩卫东看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对于质量和数量的把握走过一个徘徊的过程,由于整个出版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之初面临很大的压力,一些出版社为了扩大市场规模,走了很多弯路。“从2005年以后,我们明确了走品牌建设的路子,而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图书质量。”韩卫东谈道。目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工作按照语种划分,在质量为先理念的引领下,编辑为保证出版物质量做了大量工作。事实上,一些外文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存在漏译、错译问题,这就需要编辑认真核对原书进行修改。

  无论是对编辑审稿量的控制,还是对三审制度的坚守,编辑人员的培养,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等抓质量的举措,都体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质量意识的“至高无上”,在这一意识的约束和熏陶下,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脚步走得愈发坚实。

  “如果让我梳理《辞海》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上的做法和经验,我想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激情、正直、敬业、专业。”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何元龙看来,敬业精神是保证辞书出版社出版物质量的灵魂所在。以精神层面为首,不断落实制度层面、行动层面,图书质量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2015年恰逢陆费逵酝酿动议编纂《辞海》100周年,何元龙表示,过去好的传统不能丢,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辞海》的优势,保证品牌的响亮度,也是不断提高出版物质量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处理稿子要把它当成病人,当成一条生命,编辑手中的笔就是手术刀,修改稿件的时候也要慎而又慎。”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待出版物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让《辞海》品牌在新时期不断绽放光彩。

  人员保障

  编辑是质量一线抓手


  编辑作为出版物质量的一线把关者,对提高出版物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为此,许多出版社对编辑人员的定期培训和新编辑的入行培训十分重视,以培训和考试为抓手,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有一些出版社发扬优秀传统,老编辑带新编辑,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快新编辑成长速度。

  上海音乐出版社从2011年起开展固定培训与考试,用来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编校水平。在社长费维耀看来,编辑的水平与出版物质量息息相关,内部专业化培训应该作为常态坚持下来。除了培训与考试之外,为规范编辑的选题工作,上海音乐出版社还建立选题论证三级管理制度。据费维耀介绍,社里每个月会召开选题论证会,由全社各个部门进行投票,决定哪些选题今年做,哪些选题可以放在第二年做,哪些选题不做。这样,每年7月1日到10月30日,编辑人员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二年选题计划的75%。其他11月到次年6月产生的新选题也同样严格按照三级管理制度执行。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编辑对于出版物质量的把控作用,上海音乐出版社还专门成立了专业的外审团队,由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编辑来做。“年轻同志看稿由于经验不足可能会存在视觉盲区,交给经验丰富的编辑来做,就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问题。”费维耀说。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做法也侧重于对优秀编辑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优秀人才是保证编校质量的第一关,通过严格的人员入社程序,紧抓入社培训和教育,使这些优秀毕业生尽快完成到优秀编辑的蜕变。”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兴康表示。同时,上海人民出版社还注重“项目成才”,放手让年轻人承担重大项目,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各方面才能。在选题策划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力求选题跟时事政治紧密结合,请来党史办专业人员对编辑进行培训。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