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指环王》三部曲导演彼得·杰克逊精心打造的魔幻史诗大片《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本月22日在中国内地各大影院上映后,首周三天已经取得1.15亿元票房,而自2012年12月14日在北美地区开画以来,全球票房也已高达9.6亿美元。
与《指环王》三部曲一样,《霍比特人》也是改编自英国奇幻文学大师托尔金的同名巨著。J.R.R.托尔金是英国天才的语言学家,牛津大学默顿学院英国语言与文学教授,同时也曾任牛津英语词典的编委,被誉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他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妙的语言为砖瓦,在英语文学世界一手建筑起了一个全新的神话体系,创作了一系列中洲史诗,在他的作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霍比特人》和《指环王》。连 JK·罗琳也曽感慨道:“《哈利-波特》写到最后一卷时,我仍然坚持认为自己不会超越托尔金,他的作品里有全新的语言和神话,而我的魔幻世界里没有这些东西。”
在电影热映的同时,《霍比特人》原著的最新译本也已经与电影同步发行,并受到读者热捧。网络上很多读者表示,相对于之前此书的其他译本,最新版的《霍比特人》译本,语言风格更生动,更好地还原了原著当中的幽默,更具强可读性。而很多看了电影的读者也对电影版本太过黑暗、暴力的气质表示质疑,认为电影版本影响了原作美好童话的特质。IBTimes研究员就特别采访了此次世纪文景版本的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吴刚,让我们一同在原著译者的解读下领略这部史诗巨篇的瑰丽。
IBTimes中文网:其实早在10年多前,《霍比特人》就已有译本,今天再次推出新译本的意义是什么呢?
吴刚:除了版权易主这个技术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这10年间,托尔金在中国的被接受程度有了很大飞跃, 魔幻文学这种体裁在中国由陌生发展到今天成为了一种炙手可热的文学模式,所以此次引进方更多地还是希望在国内给予托尔金在英语世界当中一样的地位,将他的作品至于闪光灯下,让更多的读者可以接触到他经典的魔幻巨著。而且这次在翻译前期,我们编辑团队就制定了整个翻译方针,认为《霍比特人》既是儿童文学的经典,也是一个文学的经典,翻译时既要还原原著生动活泼的语言,又要体现出它的文学之美,力求把原著的内涵淋漓尽致而又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
IBTimes中文网:您认为《霍比特人》原著语言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吴刚:我认为原著的主体部分风格还是相当亲切动人的,透露着淡淡的幽默和谐趣。从语言文字角度讲,因为当初托尔金是为了自己孩子写下的这本书,所以会特别注意使用儿童语言风格的词汇。我在翻译的时候恰逢暑假,我也会给我的孩子讲述这个故事,他们都听得很入迷,对于猜谜语还有大战恶龙等情节特别感兴趣。
IBTimes中文网:您在翻译过程中会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吴刚:因为读者对象是儿童,所以语言上来说,相对比起我翻译过的意识流小说来说,还是简单一些的,但是文中的诗歌部分是我特别斟酌的部分,因为如果不注意诗歌的音韵、格律就很容易翻译成打油诗,失去了原文的精髓。
IBTimes中文网:作为《霍比特人》的译者,您认为原作者希望通过此书表达什么样的核心思想?
吴刚:这本书的主题其实就是成长。它告诉你,人不要禁锢自己,要敢于冒险,并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各种可能性。虽然是儿童文学,但是原著当中一些对于人性的揭示也是极其深刻的,比如在故事最后,矮人王索林和巴金斯在一路战斗中凝结起来的友谊受到了财宝诱惑的冲击,导致最后两人决裂,其间对于人性扭曲刻画之精深,让我在翻译时也一度悲愤交加、情绪激动。
IBTimes中文网:早前的一些译本直接使用《指环王前传》作为译名,您同意此种前传的说法吗?
吴刚:我认为,电影《霍比特人》可以说是《指环王》的前传,但小说绝对不可以说是前传。从定义上说,所谓前传应该是在本传之后才创作出现的,而事实上,《霍比特人》是托尔金先于《指环王》创作出的。由于出版后大受欢迎,众多读者都投书出版社,希望看到托尔金关于霍比特人的新故事,但托尔金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不愿意投入太过商业意图的创作。一直过了10几年才开始创作《指环王》,虽然当时是抱着续写《霍比特人》的初衷,但是由于10多年自身知识结构的变化,加之中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对他心理状态的冲击,使得《指环王》的风格与《霍比特人》的明快童话风格渐行渐远,最后成为了一个结构复杂、人物众多、风格黑暗的魔幻故事。所以,无论把《霍比特人》说成是《魔戒》的前传,还是把《指环王》说成是《霍比特人》的续集都是不准确的,都不利于人们对于两部小说的文学价值进行正确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