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资料收集取舍的难题。1991年,《诂林》被确定为上海古籍整理规划“八五”重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专门设立了《诂林》编纂室。为了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有序排列与存放,李老师组织大家一起设计了《诂林》的资料袋,袋中的信息包括编号、说文部首、检字部首、电脑号码、四角号码、汉语拼音、资料名称、作者及序号等。总计一万多个资料袋分架装了二十多个书橱。同时分工开始了资料的收集。我保存的一张当年收集图书资料的分工单上记录了当时图书文献的收集分工:詹鄞鑫、徐莉莉、郑明、刘志基、吴平和我分别按年度分工负责二十世纪前九十年所出的各类著作资料的搜集。在收集资料阶段,我们参加《诂林》编纂人员还分工到各地实地调研有关资料,当时由我带队与李露蕾教授、史舒薇教授等去了北京,在北京大学得到了裘锡圭先生等的热情指导和帮助,裘先生在家中将其研究成果悉数给我们进行了著录。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李老师对我们十分关心,在我们赴外收集资料之前和回来之后,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充分的鼓励。1992年2月,李老师组织大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收录资料的范围有过一个参考意见:其中明确了《诂林》所收资料为所有古文字资料的考释;为免遗漏,举了一些目录中的子目以供大家留意参考:语言文字类中的校勘与标点、汉语词汇、汉语文字中的汉字研究与古文字、文物考古类中的商周秦汉考古部分、历史类中的先秦两汉史部分尤其是商周史、地理类中的先秦两汉部分、民族史类中涉及上古民族的部分、专史类中涉及先秦特别是涉及商周部分以及涉及简帛资料者、神话传说类中凡涉及上古神话和五帝尧舜禹汤神话、民俗类中涉及先秦尤其是商周古俗的部分、文学类中涉及商周及出土文献文学部分、艺术类的各门类凡涉及商周古器物出土古文献者;在标题不能分辨内容时,可参考作者、刊物性质。提出图书资料原则上宁滥勿缺,论文资料适当从严。这些资料收集的参考意见对于《诂林》资料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已经收集的资料如何进行取舍,李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了很多次的讨论,经过反复斟酌,确定了以下取舍原则:凡是古文字字形的汇编著作,一经采录,不加取舍,以存原貌;考释部分所录以各家关于古文字本体形音义考释内容为主,兼及用法的阐释;有些考释资料其结论虽承继前人,但在论据论证方面有所发明的,则酌加收录;凡超出本书范围,或仅重复前人结论的考释资料,则不予收录;所录考释资料,如涉及两个以上的字且无法分割者,则视具体情况,或只归于重点考释的字或归于出现在前的字。为了提高编纂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李老师组织大家在1993年中选定“辛”字等十个字头作为样稿并接受专家论证,李老师还亲笔撰写了样稿的《说明》,以获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