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揭晓的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比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力拔头筹,以五个大奖、六个提名奖的优异成绩,在图书出版领域雄踞全国各出版集团之首。评奖结果公布之际,记者采访了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昕。
记者:在本届出版政府奖中,世纪集团可谓“大丰收”,您觉得这次得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昕:我们这次确实获得很不错的成绩,获奖的图书都是大项目、大工程、大部头,有大型古文字考释工程《古文字诂林》、超大型断代文章总汇《全宋文》、明代全国性地理总志《肇域志》、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研究》、新世纪普及版《十万个为什么》共5种,另外6种获得提名奖的图书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这些只是世纪集团众多优秀出版项目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其他的图书也都是很有影响力的。
至于得奖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我们自1999年成立以来,就确立了“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的使命陈述。在随后的战略运筹中,制定了体系完备、资源厚实、特色鲜明的中长期出版规划,系统策划、组织、储备了数十个大型出版工程和项目群。在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中,我们集团共有81项选题入选,居全国首位,另外还有专门的规划项目,如有关世博的规划项目就多达500种。我们对这些大工程大项目的重视都体现了对于文化大项目的长远规划,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建设使命的坚持。
记者:目前已逐渐进入“浅阅读”时代,世纪集团这次获奖的图书都是大工程,大项目,与“浅阅读”的情况相悖,那么这些获奖作品是怎样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平衡的?
陈昕:大项目往往是一种“大周期”的运作方式,出版周期长、销售周期也长。我们这次获奖的图书世纪的运作结果都是达到平衡的。
我认为要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平衡,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提升品牌价值,健全营销网络。我们集团内部近几年通过结构调整、资源整合、打造产品线、建设品牌,取得很好的成效。例如本次获奖的新世纪普及版《十万个为什么》,就是通过品牌的维护,做到了社会与经济效益“双效合一”。第二是外部资源整合能力,世纪的品牌已充分得到学者和读者的认可和支持。如《古文字诂林》和《全宋文》,虽然印数不高,但因为其独有的专业性,还是具有一定市场的。《全宋文》一共印了2500套,也达到“双效合一”。第三是国家的支持。国家出版管理与规划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文化建设。我们的出版项目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也承担很多重要的大型项目。在国家的支持下我们才能“深呼吸”,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实现我们的文化使命。
记者:世纪集团还有什么大动作?
陈昕:我们集团今下属14家出版单位,对大项目都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包括国家级、地方级以及集团内部的项目规划,未来三年到十年大项目规划,重点门类的大项目规划等,都在不断的深入发展中。我们在未来的出版规划中设计了6条产品线,包括:工具书的出版、专业出版、大众出版、古籍整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我们在工具书、古籍整理和专业出版三方面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做到了全国第一。在大众出版其中的外国文学方面,我们也做到全国第一。另外在古典文学和近代文学方面,曾有120位专家作出重要研究,我们已为90位专家出了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