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文字诂林》为学术追求使命——深切怀念李玲璞老师

  李玲璞(又名李圃,1934-2012)老师在十五年中倾全力主编完成了《古文字诂林》(以下简称《诂林》)这部巨型著作之后,本来还有许多学术的梦想要去实现,但命运之神却未能留给他更多的时间,11月17日晚,他离我们往生了,他的学术生命永存,回忆起以往的学术研究岁月,还历历在目。

  顾廷龙先生举荐担任《诂林》主编

  《诂林》的编纂起始于1991年春。当时上海市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长为王元化先生(1920-2008)。王先生提议集中资金做几件古籍整理的大项目,原计划的目标是民国年间丁福保(1874-1952)所编《说文解字诂林》和清代阮元(1764-1849)主编的《经籍籑诂》这两部大的工具书的增补续编和整理。这一创意得到了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认为这项古籍整理工作极有意义,不仅有功当代,且可惠及后人。我本人1978年至1982年曾在华东师范大中文系就读本科。就读期间,对文字学有兴趣,记得当时成立了古文字兴趣小组,成员有1977级同学王元鹿、徐莉莉、姚平,1978级同学何崝、王延林等,李玲璞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在李老师指导下,我与同学何崝在中文系就读期间,编纂了《说文部首汇释》,1982年曾由华东师范大学内部印刷,作为教材。之后,我在1982年至1985年有幸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就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问学于顾廷龙先生(1904-1998)。顾先生根据我的兴趣和基础,曾拟定了“敦煌文献别体字研究”作为我的研究生论文题目,后来因资料收集有些困难,改为公开资料相对较多的“孙诒让校勘学研究”。这两个题目都与文字学有关。顾廷龙先生也是古文字学家,早年在燕京大学读研究生时的毕业论文即为《说文废字废义考》,后曾编《古陶文孴录》,成为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在对我研究生学习指导的过程中,顾先生也对李玲璞老师有所了解,知道华东师范大学有一批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中青年团队。故当年王元化先生在征求老专家关于 《诂林》主编人选时,顾先生举荐了李老师。《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简报》第四号(1991年10月15日)曾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为落实编纂工作,王元化同志曾与有关方面商谈,并向几位专家(包括外地)请教,在编辑人选方面,顾廷龙同志举荐华东师范大学李玲璞(李圃)教授担任《说文解字诂林》的新编工作。李教授著有《甲骨文选注》等著作,对文字学很有造诣,又有编纂工作经验。经与李教授联系,他表示愿意承担这项工作,建议与学校组织联系。王元化同志亲自与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袁运开、副校长郭豫适研究,得到他们二位的大力支持,决定由该校中文系承担这个项目,并落实由李玲璞教授任主编,中文系副主任汪寿明教授任副主编,并组织一个专职的工作班子。”从《诂林》编纂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当初顾老的举荐是十分正确的,尽管在《诂林》编纂过程中曾有过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波折,王元化先生对《诂林》也有很高的要求和督责,但正如有一首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曲名所描绘的,《诂林》在十五年后以皇皇十二巨册呈现在世人面前,令人感动和感慨。

  主持开展《诂林》各项编纂工作

  在确定了《诂林》主编后,李老师毅然承担起了这项艰巨而重要的学术使命。据李老师本人回忆:“在接受了《诂林》编纂工作之初,我作为主编人,足足用了三个月时间思考着下面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个项目的容量。第二个问题是这个项目的自身系统。第三个问题是书稿编成之后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排版。”(《迎难而上求实创新》,《解放日报》2005年11月9日第七版,下引李老师语出处同。)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