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年:与博尔赫斯相遇

  苏珊·桑塔格在一篇关于文学翻译的演讲中,说文学翻译基本上是一种“不可能的任务”,首先文学本身会提出很多要求;另外,对一本具体的文本而言,它需要更多的读者来欣赏;还有就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之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作品中某些固有的东西,超越了作者本人的意图和意识”。王永年翻译博尔赫斯能够成为经典,翻译《在路上》却遭到诟病,这种差异不是因为译者的水平“不可信”,而是因为时代的差异所造成的精神冲突。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提及翻译的现代性,在某个时代里都需要更契合这个时代精神的译本。

  博尔赫斯在诺顿讲座中也提到了这种翻译的差异性。他认为翻译的作品的好坏从来都不是“从”文字使用的优劣来衡量的,而是应该“由”文字使用的优劣来衡量。因为“我们身上都担负了历史观”。哪怕我阅读的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但由于译者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也会大相径庭。也许找到适合我们的译本才是最重要的,出现更多的译本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社长赵武平评价王永年的译笔“翻译没有匠气”,“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最注重的是“信”。所谓“信”,即是说,把文学翻译当成一项伦理任务,通过翻译反映和复制文学本身,突出文学精神,扩大我们的同情,教育我们的心灵,加深我们的文学意识,从而可以训练我们的心智,把翻译作为一项永恒的志业。

  这也许才是年轻的译者们需要学习的翻译精神吧。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