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专家支招“什么可以吃”(1)

    从添加剂到瘦肉精;从地沟油到“一滴香”;从添了亚硝酸盐的鸡腿到农药残留过多的蔬果……老百姓不禁想问,究竟什么可以吃?如何吃才安全放心?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什么可以吃——个人饮食安全攻略》于八月与广大读者见面。上海食品协会专家马志英先生运用其长期积累的经验,为百姓带来一本既权威又实用的食品安全读本,教您什么可以吃。
    
    餐饮店的菜肴怎么做得这么好吃
    
    1.为什么餐饮店的虾仁这么有弹性一些餐饮店里的水晶虾仁,虾肉透明,又大又有弹性,咬一下还带点脆性。可我们自己在家里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这样的效果;就是去买市场上制作好的虾仁半成品,拿回家在低温油锅里过一下,也比自己做的强。
    
    其实大部分的奥秘就在配料和添加剂里。水晶虾仁要做好,功夫在炒菜前。传统做法的要诀是,虾仁先要洗净,水要吸干,最后加入蛋清、淀粉、水等浆料,让虾仁重新吸饱水涨发,再用低温滑炒。现在连锁餐饮业的中心厨房要做好成千上百份水晶虾仁的前处理加工,要求就不一样了,例如保质期要延长,从中心厨房到门店,再到顾客点菜,短则一周,长则一月有余。为了让虾仁涨发得更大,持水性更好,保质期更长,复合持水剂、乳化剂、保鲜剂、杀菌剂等添加剂都用上了。到了餐饮门店的厨房以后,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只需把处理好的虾仁放入油锅,不需多时,一盆晶莹透亮的水晶虾仁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2.为什么饭店里的牛肉比自己家做得嫩滑有些餐饮店在牛肉和牛排加工前处理时,为了让食客感觉牛肉嫩,加嫩肉粉或苏打粉;为了保持牛肉的水分,加磷酸盐;为了牛肉呈鲜红色,加亚硝酸钠;有的牛肉在腌制时还要用臭粉。臭粉化学名叫碳酸氢铵,遇热会放出氨气,氨气有股臭味,所以叫臭粉。加了臭粉的牛肉下油一炒,气体从肉中跑出,牛肉纤维组织会变得柔松。这就是牛肉口感柔嫩的奥秘。至于其他色素和香料、鲜味剂则是各显神通了,一盆鲜嫩油亮的牛肉菜肴端上你的餐桌,上面决不会标注里面添加了什么。
    
    3.为什么火锅红汤久煮也不会变色随着火锅业态扩张,用货真价实的材料熬煮原汁原味的火锅汤料根本满足不了供应。真正的高汤需要用牛骨、猪排、鸡胸等原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半天以上,时间越久,汤味儿就越浓。而现在有些火锅店动起了使用添加剂的脑筋。只需用“水解蛋白”、“复合咸味香精”、“人造牛油”就可做成火锅底料和猪骨高汤。开水一冲,清水就能变成又香又鲜的高汤。尤其是有些红汤,久煮不变鲜红之色,哪有这么耐热的红色素?一查下来,原来加了“升级版”的苏丹红——玫瑰红,又叫罗丹明B,也是化工染料。
    
    警惕食物成分不明,用量不准
    
    在各地的餐饮调料批发市场,你可看到琳琅满目的添加剂和调料:要香的有“十三香”、“老母鸡香料”、“烤肉精油”;要鲜的有“味极鲜”、“特鲜味素”,比鸡精、味精更鲜更便宜;要辣的有“辣椒素”、“胡椒精油”,专用在辣味菜肴上,比辣椒粉用量少,成本低得多;还有“白骨晶”、“粒粒香”、“白汤料”……你在街头早点摊买的包子、饺子、馄饨的馅料里,可能用了“肉馅宝”。这种粉末跟肉馅一起搅拌,能掩盖劣质肉的不良气味,去腥,去苦,增加浓郁的肉香,还会使肉馅特别嫩滑。一些酱卤鸭、烧烤鸭和鸭脖子等食品上,可能使用了肉味增香膏(烤鸭风味)。它可去除鸭类食品的腥味,增加香味。这些品种繁多的食品添加剂,根本不标明成分。有的在包装说明中标明了参考用量,也有的写着“用量按个人口味而定”。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