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出版社大打“生活牌”——《什么可以吃》、《中小学低碳教育读本》先后亮相

    低碳、饮食安全,这些和生活紧紧相连的话题,摇身一变成为书展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书活动”。由于话题十分贴近市民的实际生活,因此引来许多读者的关注。

    鲜艳时蔬或含非法添加剂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市民对食品安全信任大打折扣。上海市食品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志英携手柏万青来到书展现场,告诉读者应该吃什么?怎么吃?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科普读物《什么可以吃——个人饮食安全攻略》由马志英编著,回顾了近年来相关的食品安全类热点新闻事件,告诉读者哪些食品中含有非法添加剂,怎么鉴别有毒食品等等。

    “去菜市场买菜,不要挑选颜色特别鲜艳的菜蔬,例如蘑菇、白木耳等等。很可能里面含有非法添加剂。”马志英提醒读者,如果买回来红糖过了一个月,还是色泽鲜红,那就表示有问题,“反季节食品最好也不要多吃。外面卖的豆芽,有些长得又粗又壮,还没有根。我们做过实验,如果不用激素,不可能种出这样的豆芽。”

    谈到食品安全,读者反映都十分活跃,“我平时烧菜喜欢放大蒜,有没有哪些菜是不能和大蒜一起炒的?”读者李小姐问道。“蔬菜里一般都可以放大蒜,注意别烧得太熟就行。”

    “听说一岁以内的孩子不能吃盐,是一点点盐都不能吃吗?”“一周岁以内的小孩不应吃盐、味精,婴儿食物不能有任何添加剂。”马志英介绍说,吃东西要知道各种饮食风险的“安全线”,这样不仅能主动远离不安全食品,在面对似是而非的信息甚至谣言时,也不至于陷入不必要的恐慌。

    活动现场,柏万青用她的招牌“上海话”提醒读者,吃东西不能走极端。“有些人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索性随便吃。有些人呢,什么都不敢吃,就怕出问题。两者都是错误的。”

    柏万青称,自己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熟悉柏阿姨的人知道,我有甲亢。我和婆婆都喜欢吃海带,以前我们每餐都要吃一大碗海带、紫菜。得了甲亢以后,我曾提议上海应该取消碘盐销售,后来明白这是错误的,人体必需摄入碘,但不能过多。”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人也许对社会饮食环境无可奈何,但培养选择安全食品的意识是完全可行的。

    低碳减排教育从娃娃抓起

    书展首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毛文涛社长主编的《中小学生低碳教育读本》正式推出。商报记者了解到,本套读本是国内第一套适合中小学学校开展低碳主题教育的特色课程教材。该套读本共分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三册。

    其中,小学版《低碳乐园》以游戏、活动、漫画为主,通过玩中学、做中学,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低碳节能行为习惯。

    初中版《低碳生活》从学生密切接触的家庭、校园、社会生活的实际场景出发,设计一系列碳排放的调查活动,例如从家庭水电实际用量、上学路上的碳排量,绘制出学生一天的碳排放量,参与校园碳排量评级,并制定家庭、校园的低碳减排建议。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低碳行动,从学生影响家庭、家庭影响社区,共同创建低碳城市。

    高中版《低碳未来》综合了经济、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等多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从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对自然、社会的影响开始,引导学生对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介绍为什么低碳发展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发展方向,解释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之为低碳城市,从能源、建筑、交通这三大碳排放主要领域指出低碳城市建设的理想路径,引导学生逐步认同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之路规划自身定位。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