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成功的历史小说的要义,不在于一味追求客观地去描摹那段逝去的岁月,而是直面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历史都是被文本化和重构的事实,进而让当下的读者获得一个切近的角度去触摸和理解那段历史。正如克罗齐所说:“只有对现在生活的兴趣才能促使人们去研究过去的事实。故而,过去的事情一旦和对现在生活的兴趣相结合,它的关注点就不再是过去,而是现在了”。
这部译文新近出版的《无尽世界》正符合了这样的要义,并且堪称典范。它的作者、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的肯·福莱特的主要创作特色是其笔下的故事内容均以史实为根基,但又极好地融入了虚构的元素。他切入历史长河的手法是典型的“以人带史”——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中的虚构角色,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通过真实历史人物的登场,来勾勒宏大历史的进程线索,同时通过对于虚构人物的描摹,来丰润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尽管这一手法在历史小说的创作领域渊源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历史小说诞生之初的瓦尔特·司各特的年代,但无疑,福莱特更加炉火纯青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他对于人物与史实间的制衡以及真实与虚构间的张力的把握是如此恰到好处,足以让每一个捧读他作品的人深深沉醉。
福莱特曾经以另一部历史小说《圣殿春秋》震惊文坛,而这部《无尽世界》则是《圣殿春秋》畅销了十八年后的续集。纽约时报曾经评论道:“《圣殿春秋》的书迷一直希望能够见到续集,这次他们终于愿望成真了。续篇《无尽世界》中的各种阴谋和爱情故事,让人觉得十八年的等待绝对是值得的!”
在这部值得我们等待了十八年的续集中,福莱特依然把目光聚焦在王桥这样一座英格兰的镇子上,在这个镇上,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闹剧不断频繁地上演。而这错综复杂的场面则是通过四个孩子成长的命途井然有序地展开的——一三二七年万圣节的前一天,四个王桥的孩子悄悄溜进森林,在那里亲眼目睹了灭绝人寰的杀人场景。长大后,他们见证了繁荣和饥荒,瘟疫和战争,生活中交织着野心、爱情、贪婪和复仇。四人中,男孩梅尔辛深深为建筑着迷,却为爱情苦恼,在爱情看似无望之际,他选择了远赴他乡;女孩凯瑞丝独立自主,却因与教会对抗而被称为女巫,面临绞刑的危险;另一个男孩拉尔夫,因善战而受赏识,却因自大傲慢而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而另一个女孩温格达,则执著地追求一段希望渺茫的爱情,虽用尽手段与心爱之人结婚,却仍危机重重。正当他们的命运交织缠绕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更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说延续着《圣殿春秋》,继续讲述中世纪英格兰宗教、政治等利益勾结的黑暗阴谋,描摹着在中世纪荒蛮而又制度森严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不断地处在爱与恨、贪婪与骄傲、欲念与仇恨编织的网中。整部小说虽然面对的是一幅复杂纷繁、千头万绪的历史图景,长达近40万字,但却结构严谨、精致深刻地以点带面地图解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而作者擅长的将历史真实人物和事件与虚构人物相结合的手法,让他笔下的诸多事件都有着耐人寻味的解读空间——与男女主人公所代表的正面力量相对立的“反派人物”们,无声地宣告着教会的行将没落,但除却这可以不言自明的意指,诸多人物之间的对立与依附,更是挖掘出了人性的复杂——如译者在序中所言的:“福莱特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观点,抓住人们求生存(图发展)和情与性的本能”,进而对于人性中的善恶美丑进行了评判。只是这评判并非是单一和绝对的,福莱特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又圆满丰润,可谓“千人千面”。而这“千人千面”的人物群一衣带水地构建出了这段历史的骨架,同时历史事件又牵连着人物的命运冲突,不断丰润人物的性格,于是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切近而可以触摸,因为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所谓一时之性情,万古之性情,福莱特在重温已经成为“过去时”的历史的时候,也为我们打开了一轴用“进行时”书写当代的画卷,让读者们沉入到他那环环相扣的鸿篇巨制中,欲罢不能。
在虚幻与真实的博弈中,这段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