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已经过时——清华教授刘兵谈《中华科学文明史》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诞辰110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由李约瑟原著、柯林·罗南简编的《中华科学文明史》,让这部曾经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影响的书籍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这是最好的中国科学史入门书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兵告诉记者,这是一部经过精心节选的著作,能够起到很好的有一个很好的学术普及作用。

    “这本书是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节选出来的,原著是一部长篇的巨制,现在国内的学者还在翻译过程中。”刘兵表示,原著的写作时间超过半个世纪,对中国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出版以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响深远。“但原著的问题在于规模太大,有1000多万字,加上学术性太强、过于专业化,除了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少数学者,很少人看。”

    他表示,经过柯林·罗南简编的《中华科学文明史》能够面向更广泛的读者,一直以来,简编本都是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要入门参考书。

    最全面最权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出自外国人的手笔,很多人对于中国科学史学界的工作都不甚了解。刘兵表示,其实国内研究中国科学史的人并不少,关于科学史的书也并不少,但李约瑟的工作更占先,加上他在国际上的影响更强。另一方面,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国内没什么人研究科学史。

    李约瑟难题”有争议

    提到《中国科学文明史》,就不能不涉及到那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时候提出: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中国没有发展出可与西方分庭抗礼的现代科学?

    刘兵表示,中国有很多人关注这个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这个课题现在已经不为国际学术界所关注,“李约瑟难题”已经过时。

    “一直以来学界对这个命题其实是有争议的,很多人都不同意这种说法。”刘兵告诉记者,从历史学的研究角度来说,这个命题是不太合理的。“曾经有一种说法,说一旦解决这个问题,就能够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赶超西方。其实,想要找出一个简单化的答案是不可能的。”

    刘兵认为,这个难题提出的最大贡献是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但现在国际对这个问题的注重和李约瑟提出的时候比起来,已经淡了很多。学界也不把这个问题的解决当做重大的学术问题。“国内现在还有一些人在研究‘李约瑟’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涉及到中国的科学史,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反映出国内学术在某种程度上的落后。”

    长期以来,李约瑟的原著被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但在刘兵看来,反倒是节选本的《中华科学文明史》更加合理。“其实,李约瑟著作的英文原名本来是《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如果说‘科学技术史’,人们容易用西方的概念来理解中国的科学,这样会有所偏颇,而把研究放在‘科学’和‘文明’的范畴能够更好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