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幕和书页间漫步

借第82届奥斯卡颁奖之机,梳理一下与电影有关的书
     奥斯卡正打得一片热闹,银幕下电影书的出版已经风生水起,阅读正成为影迷们欣赏电影的又一种方式。

    从不久前热映的《孔子》同时推出两部电影同期书,到电影尚未在内地上映书已热卖240万册的《暮光之城》;从一直被影迷视作收藏至宝的“电影馆”系列年初又引进了两本新书,到因电影《阿凡达》而诞生的最新搜碟指南《最伟大的100部科幻电影》……在春日的下午,用文字的方式阅读电影,仿佛是在打捞银幕上流泻而出的电影春光。

    相比十年前的贫瘠,越来越多的电影书渐入内地读者视线。这是经过录像带、VCD、DVD洗礼之后,看影碟成为都市生活一个重要部分之后的必然结果。于是那些被冠以“资深影迷”和“专业影迷”的青年人开始关注电影之内、电影之间及电影之外。而电影书不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去研读,更广阔的市场渐渐向被数码影像大潮洗礼过的影迷们敞开大门。让我们借奥斯卡颁奖之机,梳理一下银幕外的电影书吧。

    两套“电影馆”:改变电影书版图

    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台湾远流出版社的“电影馆”系列图书,彻底改变了内地电影书版图。对于很多影迷来说,“电影馆”三个字被赋予了特殊情感。“我记得正式出版时,网络中几乎每个电影讨论版都有消息被普通影迷读者张贴出来,颇有奔走相告之意。”西祠“后窗看电影”版主卫西谛回忆说。

    他告诉记者,第一批引进的8种销量都在一万五千册以上,其中《导演功课》、《一个导演的故事》和《解读电影》都超过3万册。“要知道这三本书中一本是有从业愿望者的读物、一本是纯粹学术理论类图书、一本是导演拍片构思的晦涩笔记”,卫西谛认为,能有如此销量,完全因为这类电影书的长期空缺。

    广西师大版“电影馆”系列则都是北京贝贝特公司自己选择、从国外直接引进的,据该丛书责编陈凌云介绍,目前“电影馆”已经达到20多个品种,《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和《莱昂内往事》都是近期面世的作品。

    200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邀请了中国台湾学者焦雄屏主持,重开了在远流已经停止的“电影馆”系列。两个出版社以同样的丛书名出版同类书籍,是相当少见的事情。广西师大社与江苏教育的这两套书都结构庞杂,电影史、电影导演传记、电影理论、电影评论都收纳其中。其进入市场的顺序也相似:先是“简体字化”现成的台湾版图书,立住脚跟之后,再引进新译的电影书。据江苏教育“电影馆”丛书主编焦雄屏所言,台湾“电影馆”丛书早已告别远流时代,进入麦田时代。在台湾电影图书日渐式微之际,内地却颇有齐头并进的态势。 

    两套电影馆之后,电影图书的选题开始得到多家出版社重视。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电影眼”丛书,第一本《雕刻时光》不仅得到影迷们的热烈响应,还带来边际效应,即台湾人庄松冽在北京开了同名咖啡馆,引来各方影迷流连。又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刚刚推出的《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早期香港电影史》,以及山东画报出版社持续推出的侯孝贤电影系列《最好的时光》与《红气球的旅行》,都以各种风貌吸引着对电影文化有着深入、广泛兴趣的影迷,同时保持一定的质量。

    阅读链接:

    1、《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美)白睿文著,连城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推荐理由:曾将《长恨歌》和《活着》译介到西方的美国汉学家白睿文,一直关注中国文化。在《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之后,他又写出了国内首部贾樟柯电影研究专著《乡关何处》。在白睿文看来,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和《任逍遥》代表了他对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贡献。白睿文对这三部电影进行了深度研究,认为贾樟柯的野心是重新检视卷入急剧变化的乡镇中国的命运。

    2、《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

    (日)野上照代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推荐理由:黑泽明导演让他的自传《蛤蟆的油》结束于1950年,正是他的电影《罗生门》为全世界认识的那一年。那一年,野上照代第一次遇见黑泽明。作为日本电影界元老、一个在黑泽明身边工作了40年的“左膀右臂”,《等云到》是野上照代追述她与导演黑泽明合作接近半世纪、共19部作品的回忆录。

    3、《红气球的旅行:侯孝贤电影记录续编》

    朱天文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推荐理由:作为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的御用编剧,朱天文的《最好的时光》几年前推出时就颇得内地影迷认可,如今的《红气球的旅行:侯孝贤电影记录续编》可算是前者的续篇。分为“剧照会说话”、“剧本拾遗”、“关于电影”和“访谈”四个部分,既是朱天文的电影随笔,也是侯孝贤电影的最佳解读。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