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革命爆发了。1792年激进的反君主政体者控制了全国。法兰西宣告成为共和国,税农们开始受到追捕。拉瓦锡……被抓了起来。当他提出他是一个科学家而不是税农(不完全真实)时,据说逮捕人员作出了这一著名的回答:‘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
“审判是一场闹剧,马拉以各种可笑的罪名控告拉瓦锡:例如,‘在人民的烟草中掺水’。”“拉瓦锡于1794年5月8日被送上断头台”,“拉格朗日哀悼说:‘砍掉他的头只要眨眼的功夫,可是生出一个像他那样的脑袋大概一百年也不够。’”“拉瓦锡死后不到两年,抱憾的法国人为他的半身像揭了幕。”
1989年,阿氏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科学类巨著,即《阿西莫夫科学和发现编年史》,全书厚达700页。该书无中译本,它确实不容易翻译,此处不再赘述。
新世纪的新气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科普的总体状况有过一阵低落。从1989年到1997年将近10年间,新出版的阿西莫夫作品中译本只有2种:前已提及的《最新科学指南》和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颠覆帝国的阴谋》(1990年),后者的原著是阿氏于1950年出版的科幻小说Pebble in the Sky,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
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此后,党和国家一再强调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措施。由是,科普气候逐渐回暖,科普出版日见繁荣。在20世纪的最后岁月,又有了几部新的中文版阿氏作品。其一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诠释人类万年》(1998年),英文原书名The March of the Millennia (1991年),这是一部历史读物,由阿西莫夫和弗兰克·怀特合著。接着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新疆域》和《新疆域(续)》。这两本科学随笔集,收录了阿氏自1986年来为洛杉矶时报辛迪加撰写的每周一期科学专栏文章。其中每篇文章仅1600字光景,却一一道明了关于生命、地球、空间和宇宙的种种新发现。
1988年,我曾到阿西莫夫家做客,他向我提及正在创作一套少儿天文读物。阿氏去世后,原出版社于1996年对全套31种书稍作修订,并由他人增添2种新作。2000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其中译本《阿西莫夫少年宇宙丛书》,并将其合订为11本,依次称为《地球和它的近邻》、《行星世界的巨人》、《水星和火星》、《千万万个太阳》、《彗星和小行星》、《寻找外星人》、《宇宙大爆炸》、《21世纪太空城》、《太空探险家》、《观星指南》和《遥远的行星世界》,计有精美彩色插图千余幅。
同在2000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中文版的《亚原子世界探秘——物质微观结构巡礼》和《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终极抉择》全书33万字,很值得一提。作者基于当代天文学、物理学、地球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新进展,以丰富的想象力,由远及近依次分析了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5大类灾变——宇宙的灾变、太阳系的灾变、地球的灾变、人类的毁灭、文明的毁灭,以提醒人类要自珍自爱,作出明智的抉择。它使人们意识到威胁,又能以积极的心态采取理性的行动。2002年,该社又推出《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中译本,此书后文还将谈及。在21世纪的头10年中,该社已成为阿西莫夫非小说类作品中译本的首要出版者。
科幻小说洋洋大观
另一方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文版阿西莫夫小说类作品也有了重大突破。
阿氏的写作生涯始于短篇科幻故事。从1950年开始,其长篇科幻小说接连问世。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其大部分精力用于科普创作。后来,他又出版了多种长篇科幻新作。阿氏最主要的科幻小说,有“机器人”、“基地”和“帝国”三大系列。
我国的科幻爱好者们早就盼望全面引进阿氏的大宗科幻作品,但此事付诸实施却颇多困难。事实上,在中国内地开始出版阿氏著作中译本的头30年内,严格意义上的中文版阿氏科幻作品仅有前已列出的《奇妙的航程》、《我,机器人》等8种而已。
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跨出了很大的一步。该社在一年之中,出齐了阿氏科幻的全部主要作品。那就是由《基地前奏》(上、下)、《迈向基地》(上、下)、《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基地边缘》(上、下)、《基地与地球》(上、下)组成的“基地”系列;由《钢穴》、《裸阳》、《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机器人与帝国》(上、下)、《机器人短篇全集》(上、下)组成的“机器人”系列;以及由《繁星若尘》、《苍穹微石》和《星空暗流》组成的“帝国”系列。
阿西莫夫创造的“机器人学”(robotics)一词,已在科技领域中广泛使用。阿氏的机器人故事都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亦译“机器人学三法则”)。这些“定律”或“法则”构成了机器人行为的道德标准,但它们有时会使机器人陷入不知所措的矛盾境地。由此展开的故事情节非常引人入胜,它们为科幻小说增添了高雅的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