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8日,德意志第三帝国向同盟国投降,标志着二战“欧战”部分结束。近日,李德·哈特的传世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重版,该书主要着力于二战中“欧战”部分,本报特邀中国二战史研究会副会长马骏对这本名著做了评论。
身历二战的军事学家
我最早接触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还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历史系通常在大三结束两部通史的学习,进入分方向与专业学习阶段。由于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学习中国史禁区很多,在老师的建议下,愿意“标新立异”的我,选定了世界史方向。就在那时,我读了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记得,当时对这个军衔不过是上尉的英国军官并不感兴趣。因为,年轻人最为渴盼的大英雄是像拿破仑那样的,认为只有拿破仑这样的大统帅,才能称得上军事家与军事理论家。
看完了李德·哈特的书籍和有关他的经历,我的这个认识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李德·哈特生于1895年10月31日,生历一战、二战。1920年,他编写《步兵教程》,成为英国陆军教材。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势如洪水(expanding torrent),这种中文里带有“扩展”、“扩大”字意的表述,强调最为理想的进攻是在对敌人阵线突破后的一泻千里之势。1937年,李德·哈特兼任过英国陆军大臣霍尔·贝利沙的私人顾问,对英国的军事建设和军队改革提出过不少建议。遗憾的是,他的军事理论在自己的国家没有被采纳,却成为德国闪击战理论的胚胎。
李德·哈特写了很多军事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是他最后的传世之作。但是,他在世时,这部著作没有来得及出版。他去世后,该书由他的夫人代为整理出版。这一点,非常像德国最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部书也是在作者去世后,由夫人整理出版。
一本经得起考验的著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巨大,而又影响深远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为全面爆发的起点,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结束,历时6年。参战国家共61个,参战的军队达1.1亿余人,作战地区波及欧、亚、非三大洲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在战争中,交战双方大量使用了飞机、坦克、火炮、舰艇等威力强大的现代武器,还首次使用了雷达、电子器材、喷气式飞机、火箭炮、火箭,以及原子弹。这次战争的经验教训极为丰富,是任何以往战争都无法比拟的。自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
李德·哈特预见到了这次战争对军事学术的影响,所以在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的1947年,就开始写作这次世界大战。从写作到出版前的23年里,李德·哈特曾广泛搜集交战国双方的官方档案、私人日记、函电及各种记录;多次访问轴心国家与盟国尚存的负责将领,根据谈话记录追访西欧战场,以及实地考察,并对照地图核对有关资料。因此,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史料丰富、翔实,涉及面广。他的夫人在英文版序言中表示,自己丈夫的这部书所引述的资料,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客观上说,李德·哈特夫人的这句评价是准确的。
李德·哈特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全书共60万字(中文版),分为9篇40章。该书的第4篇到第8篇,是全书的重点,用去了全书的五分之四的篇幅。作者除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过程做了叙述外,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在战争起因问题上,李德·哈特认为,不能把希特勒的扩张政策作为惟一原因,否则未免过于简单和肤浅。他指出,如果没有英国与法国对德国采取的错误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正是英法的姑息养奸,才使得希特勒的扩张成为了现实。
在对纳粹德军战争初期取得胜利的问题上,李德·哈特认为,德国人的胜利并不是完全在于他们已经取得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英国、法国、波兰等国军事思想陈旧、装备落后,以及战略方针及兵力部署上的一系列失误,给予了德国人胜利的机会。这一点与中国孙子的“先为不可胜,可胜在敌”的思想完全吻合。
这些观点是非常有见地的。这也是这部书一经问世,就引起西方国家重视的原因。西方国家军事界认为,李德·哈特的这部著作是“每个有教养的军官的必读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