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年5月9日)

    1945年5月9日,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曾经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纳粹德国,被迫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由希特勒建立起来的法西斯“第三帝国”,在人民胜利的欢呼声中彻底地崩溃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州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攫取政权,在国内建立了法西斯独裁制度,疯狂扩军备战。几年后,纳粹德国与意大利和日本结成法西斯侵略“轴心”,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好了准备。在绥靖势力的纵容下,德国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日1日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日3日,英法对德宣战。

    在侵略波兰得手之后,希特勒德国于1940年4月对欧洲西线发动闪电攻势,两个月内接连占领挪威、丹麦、荷兰和比利时等国,直逼英法本土,当时的英法领导人执行的绥靖政策至此彻底破产。德军绕过法国“马其诺防线”,横扫法国北部,把英法联军切成两段,三十多万英法联军被迫从敦刻尔克撤退。6月,德军占领巴黎,法国贝当政府不战而降。这期间,德军和意大利军队还侵占了巴尔干并控制了北非。

    希特勒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后,又于1941年6月20日拂晓,调集大军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阔地区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从北、中、南三路深入苏联腹地。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领导下奋起反击,展开卫国战争,粉碎了希特勒企图用3个月打败苏联的狂妄计划,给了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宣告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同年12月11日罗斯福代表美国正式向德意宣战。1942年11月,苏联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反攻,到1943年2月全歼被围的德军精锐部队,扭转了战局,开始战略反攻。美英军队也在1942年11月在北非登陆,并于次年5月将德、意军队逐出北非。1944年6月苏联全部收复被占领的国土,随后挥师东欧,追歼德寇。同一个时期,美英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在一个多月内粉碎了西线德军的顽抗。这期间,东欧各国人民也采取不同方式展开了反法西斯斗争。1945年初,苏军和美英军队分别攻入德国本土。4月25日,苏军同美英联军在易北河会师。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

    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是1945年5月8日深夜24时,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霍尔斯特举行的。在苏军元帅朱可夫主持下,德国政府代表同苏、美、英、法军队统帅部的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由于时差,在柏林以东的苏联当时已是5月9日凌晨,而在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国还是5月8日的下午或夜晚。由此,美英法等国把5月8日定为欧洲胜利日,苏联则确定5月9日为战胜法西斯德国的纪念日。

    由希特勒挑起的这次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几千万人死于这场战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欧洲各国人民将永远汲取这次战争的惨痛教训。

推荐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诺曼底登陆——席卷世界的二战风云
    《寻访二战遗迹
    《非常年代——罗斯福夫妇在二战岁月中
    《600万犹太人魂断欧罗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纪实》   

延伸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人物传》,肖石忠/著,华夏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战风云》,唐彦生/著,蓝天出版社,1997年出版。
    《二战后中苏(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发展》,王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二战十大风云人物》,孟节/著,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出版。
    《二战十大著名战役》,于重宇/著,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出版。
    《“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史》,温广益/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侯鲁梁/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二战重大决策秘闻》,彭宁/著,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出版。
    《见证二战:从上海到太平洋战场》,程洪/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二战八政要巨头谋略秘档全公开》,郑唯和/著,京华出版社,2005年出版。
    《二战飙尘: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费枝/著,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
    《二战后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研究》,顾兴斌/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二战秘闻》,钱艺兵/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