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一边》:把更多的李德·哈特翻译进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持续出了李德·哈特的四本书,依照时间先后,依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战略论: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以及最新的《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这本新书,其实在国内也不算是新出版,新华出版社在2010年9月出了《山那边:第三帝国败军之将的沉浮与战争叙述》,翻译水准被人诟病很多。新版的翻译,我读后觉得还过得去,但明显的,军事术语上有一些错误以及未按照大陆约定俗成译法的术语称呼。由此可见,书籍翻译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出版业的沉疴,以我算不上专业的视野和水平,在读过国内翻译出版的军事书籍中要找出优秀的作品,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台湾军事学者钮先钟的作品曾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过一部分;二是军事科学院、总参翻译局的一批人在八十年代中期前翻译的书。如米切尔的《空中国防论》,我看到译者为空军指挥学院的研究员李纯和教授华人杰,主要译者李纯在后记里说自己是在退休后花了半年时间译完这部14万字不算厚的作品,再版时又经过译者修订。当然,身处体制外的译者,在没有充分的物质保障情况下,很难会安静地花半年时间去翻译14万字,这点稿费可能还不够支付北京三环内一个季度的房租或月供。因为翻译不算体制认可的学术成果,稿费又低,所以普遍、常见的做法是,不到一个月就可以完成14万字的作品,或者导师将任务分散给研究们飞速群译,一部优秀的著作就这样被糟蹋了。

    这套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和《战略论》是钮先钟所译,翻译质量最有保障。李德·哈特是英国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历史学家,生于1895年,卒于1970年,他曾是坦克战理论的创始者之一,但没有受到英国军方的重视。他在一战时服役任军官,一战后多年从事于军事记者职业,有机会在二战末期与德军被俘将领深入交谈,遂有此书。哈特发现,这些曾作为对手叱诧风云的人物,并非如英国人想象中的那种铁血特质的普鲁士军人,相反,如伦德施泰特是一个恭谦有礼、举止得体、不乏幽默感的绅士,大多数德国军官都不讨人嫌,哈特觉得这些人应该出现在银行经理或工程师的会议桌前。相反,盛气凌人、骄横跋扈的是那些年轻狂热、靠投身纳粹获得政治资本来晋升的军官。当然,这些让人转变观念的事实,对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酷爱军事的男人们多半在年轻事粉过德军,德国尽管是二战的罪魁祸首,但国人很难会对它产生仇恨,罪责都归到纳粹和党卫军身上,而非国防军。既然哈特一书在石破天惊的观念更改、既有公认事实的颠覆上不起作用,它的意义更多是在细节的展开上,以专业的角度来叙述、分析。

    哈特在开篇就修正了一种观点,“德军的一切灾难均归咎于希特勒,德军的一切成就则归功于德军总参谋部。”哈特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德军将领的描述,判断希特勒的军事指挥才能并非如战时宣传和战后批评的那样,简单以失去理智的疯子、胡乱指挥来定论。哈特历数了希特勒的优缺点,这一切在曼施泰因的回忆录里能看到更详细、透彻的内容。《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或《失去的胜利》)里专门有一章写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哈特的书和曼施泰因的回忆录,在对于希特勒的看法上有着很多的重合,而这也是贯彻哈特一书的重点内容。比方说,希特勒特别执迷于军备的生产数字,你跟他谈论当前战局的困难,他一直滔滔不绝将这些数字报给对方听。希特勒在出其不意的战略攻击上,被很多德军将领称赞,尽管他们也会说出他一箩筐的错误,总而言之,给希特勒的评价是,天才般的具有战略直觉,“缺少的是建筑在经验基础上的军事能力”(曼施泰因语)。希特勒给人的形象是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不怕冒险,但当双方已经在战场上互相打过交道,拥有更多情报和经验的时候,对于可以预计发展趋势的战局,希特勒不再敢进行战争初期的冒险,其原因在于独裁者忌惮一个大的军事失败会击溃自己的威望,使民心丧失,政权摇摇欲晃。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