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出版集团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是做强做大主业
出版集团上市热潮在未来几年内会不断升温,这是中国出版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出版集团改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迅速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如下一些好处:首先可以获得实施兼并、收购和联盟的启动资金和后续资金,为进一步的经营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其次,随着公司上市后无形资产的增值(知名度上升,公司规范化,国有公司转变为公众公司等),将对互补性商业资产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开展兼并、收购和联盟活动。再则,凭借上市公司的声誉及其机制,可较为顺利地调整业务结构,迅速扩展核心业务,并以较高的价值转让非核心业务和较低成本地“外包”业务。最后,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扩大银行授信额度,带动企业间接融资,为实施跨行业兼并、收购和联盟提供多渠道的投融资保证。但是一家出版集团是否需要上市、上市的目的何在,仍有值得探讨之处。出版集团通过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真正做强做大主业,而不是为了圈钱,更不能为上市而上市。它是否上市和何时上市,需要根据其定位、转型方向、扩张的方式来确定。只有面对一个更大的市场,追求更大的规模,甚至走向全球市场的时候,利用和进入资本市场才成为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同时,出版集团是否上市还取决于它是否能在主业的发展上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这些年来,全球大型出版集团均在努力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并探索和实践着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一旦某种赢利模式取得突破的话,或者赢利模式需要大规模扩张的话,都会寻求上市或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资金支持。比如,约翰·威立出版集团和里德·艾思维尔出版集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而在专业期刊领域形成了大规模地满足专业机构个性化需求的商业模式后,都利用资本市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并购浪潮。当然,中国的出版集团要成功进入资本市场,真正在资本市场上屹立不倒,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它需要出版集团切实转变体制机制,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者基本素质,增强面向市场的能力,培育发展创新的手段,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培养良好的信用操守等。有一点也是应该清楚的,我们这个产业究竟应有多少上市公司,归根到底是受到产业规模的约束的,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多的。因此,在出版集团上市这个问题上切忌一拥而上。
3 跨地区的并购应遵循市场化的准则
出版业的跨地区兼并重组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之途,也是出版集团快速扩张的重要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要成为大公司均离不开并购行为,这已为全球的经济现实所证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有一句名言可供我们参考:“没有一个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但有一点极其重要,纵观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出版传媒集团的收购兼并浪潮,无一不是围绕着品牌和知识产权而展开的,他们在全世界市场的扩张也无不是通过品牌来进行的,而国内刚刚兴起的出版兼并活动却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行政管理、主管主办的层面,保留着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并购活动完成后,出现了多头行政管理的体制,而更值得重视的品牌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在并购活动中反而被忽视了。这在现阶段恐怕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对此不应该过多地加以苛求,但是,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出版业的跨地区兼并重组应当努力革除行政化色彩,而以资产为纽带,更多地推行市场化准则,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产权交易方式,围绕品牌和知识产权来开展。唯有如此,出版集团通过跨地区兼并重组实现扩张才有实质上的意义,对于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才称得上是有益的举措。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进一步深化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松对新设出版机构的审批,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在出版主体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收购兼并是很难做到围绕品牌和知识产权而展开的。
4 业务多元化应围绕出版产业链和价值链展开
时至今日,中国的出版集团对于业务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问题仍有争论,这是一个需要讨论清楚的问题。经济学认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在面向不同大小的市场时,他们在专业化和多元化之间会有不同的选择。企业在规模相对较小时,通常业务比较单一,注重于专业化程度,即把单一产品(业务)规模做大,以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规模经济效应趋于下降,投资收益递减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便要寻找新的盈利点,转而追求范围经济效应,走向多元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的企业集团在它们面向不同大小的市场时也会在专业化和多元化之间作出不同的选择。大企业如果面向的是小的地区市场,为了寻求发展,它必然会跳出原有市场已经饱和的专业领域,寻求在其他业务领域的发展;但是,如果大企业面向的是一个大的全国市场或全球市场,限于资源的稀缺性,为提高竞争力,它必然在专业化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