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06中国书业领跑者

  近年来,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化建设以及由内涵式发展培育造就出一批大社名社。这些大型、优秀出版单位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坚力量,使出版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空前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效益与品种同步增长,中国出版跻身世界的竞争能力逐渐显现,对我国出版业发展具有了风向标意义。为了对这些出版集团和这些大社名社的发展状况有更冷静客观的认识,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我国出版业的整体发展趋势,2007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对我国已经批准成立的25家出版集团和14家年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的在京出版单位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由出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进行了详尽周到的分析。现将课题组调查报告全文发表于下, 相信这个报告中数据的准确性与分析的权威性,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9家出版单位的总体经营情况

    2006年虽然受到教材招标、中小学教材降价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出版单位上报的数据,因教材招标降价和教材限价使得这些出版单位总计减少收入近10.11亿元),但从这39家出版单位的各项数据看,总体上保持了良性发展的态势,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明显的增长。

    2006年,39家出版单位共出版图书品种132345种,约占全国出书总品种的54%;其中新书58542种,约占全国新书总品种的44%。

    2006年,39家出版社(集团)的总资产规模达到933.52亿元,净资产总计为518.0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737.61亿元,造货码洋和发货码洋分别达到409.83亿元和404.32亿元,全年共创造利润总额(税前)52.60亿元。库存总码洋188.11亿元,退货总码洋22.33亿元(这项数据7家出版单位未报,因此是不完全数据,有一定缺口)。与2005年相比,25家出版集团资产规模增长了8.43%,净资产规模增长了7.45%,销售收入增长了5.22%,而税前利润增长了0.68%。

    从2004年到2006年,14家大社名社的资产规模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总体增长率平均每年达到9.84%,净资产规模、销售收入以及利润总额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38%、13.87%和12.56%。

    总之,2006年,不论是大社名社,还是出版集团,这些中国出版业的中坚力量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品种的增长与效益的增长大体同步而且这39家出版单位出版总品种数和新书品种数所占的比例要远远低于他们资产总额、净资产额以及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经济指标所占的比例,表明他们的单品种效益远高于整个出版界的情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一)规模分析

    1. 总资产分析

    各单位总资产在此次调查全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相差很大,其中前15家大型出版单位总资产占到75%,其余24家出版单位只占25%。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以88.94亿元的资产规模名列榜首。浙江、山东、湖南、河南和中国出版集团总资产规模超过50亿元。从整体看,出版集团的资产规模要大大超过大社名社。除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规模较大外,其他大社名社的规模要远远低于出版集团。14家大社名社的总资产合计为106.05亿元,平均每社7.6亿元。在各家出版集团之间,规模差距也非常明显。有3家出版集团资产不到10亿元,读者出版集团总资产只有6.26亿元,是资产规模最大的凤凰集团的7%。有一半的大社名社资产不到5亿元。

    2. 净资产分析

    与总资产指标一样,各家出版社(集团)的净资产规模分布也呈现出差别较大的特点。净资产超过20亿元的有9家,最大的江苏凤凰集团的规模是最小的电子工业出版社的20倍。排在总资产和净资产前20名的除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全部是出版集团。

    3. 销售收入分析

    把39家出版社(集团)的销售收入进行排名,排在前6名的是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河南、河北等地方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排在第7位。虽然多数出版集团销售收入都高于大社名社,但读者、重庆、北京、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等4家出版集团的销售收入低于很多大社名社。

    4.利润总额分析

    从利润情况看,虽然总资产、净资产及销售收入较大的江苏凤凰、浙江和湖南依然排名靠前,但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外研社都进入了前10名。这体现出大社名社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辽宁、吉林、山西等出版集团虽然资产规模超过20亿元,但税前利润却不足1亿元。此外,黑龙江、北京、重庆等资产规模较大的出版集团,税前利润也落后于大多数大社名社,在39家出版社(集团)排名中靠后。除机械工业出版社未提供数据外,有数据的38家出版社(集团)无一亏损。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