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集团化发展步入实质阶段

中国出版集团进行的这一庞大的工程,意味着中国出版的集团化发展开始步入实质阶段。而且这一出版计划无论中外,目前为止都是规模最大的之一。以整合集团内部出版资源的方式实施大型出版工程,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集团化发展中很正常的策略。之所以我们会觉得新鲜,主要是因为以往的出版集团一般都是在图书出版的内容工程之外体现集团的权力,如整合资金借壳上市、统一发行渠道、开发与出版相关的产业等等,基本停留在表象,缺乏文化资源整合的意识。这些还算是比较有成效的,更有一些出版集团纯粹是“捆绑式”的,只有物理反应,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中国文库”是中国出版业首次在出版内涵上体现集团化的优势和规模效应,是未来的集团化建设的一个有益的开端。

    这一工程对集团内部的资源会采取整合的手段,而集团外的一些重要出版社则可能采用契约的形式。这样一个耗时十年的巨大工程必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否真正实现赢利还很难说,主要意义可能还是在社会效益与文化积累上。中国的出版集团和国外的有很大差别,不是单纯以经营业绩来判断成功与否的。

    其实整合集团内部出版资源不一定要如此大手笔,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课标必读书系”的推出就完全可以利用中国出版集团强大的资源优势,形成最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牌,然而由于当时集团成立时间还不长,调配资源的能力还无法发挥出来,导致了一定程度的遗憾。对出版资源的重新洗牌就意味着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势必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外界干扰,中国出版集团计划用十年时间从事这样一项工程,一方面是在承担文化积累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在利用这一机会充分行使集团的权力,使之整合资源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事实上,去年中国出版集团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实质性举措,在资金管理方面已经实现了财会人员的委派。我认为,未来还将在人事、专业分工等多方面有所动作。该集团内部出版社之间存在着重复、交叉的业务,对此的调整与重组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减少出版资源、资金、人力的浪费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是集团化最明显的优势,这个优势有迹象在今年中国出版业的集团化发展中真正体现出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