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企改制后中国的出版集团建设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出版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为了迎接入世后的挑战,开始了组建出版集团的探索和实践,集团化成为这些年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影响中国出版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大实践。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出版集团建设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通过转企改制,实现企业化、市场化运作;(2)进入资本市场,中国出版业开始出现上市公司;(3)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成为一种趋势;(4)实施兼并重组,出版业进入整合时代;(5)收购吸纳民营出版策划机构,为民营资本进入出版业提供正当的途径;(6)“走出去”到海外发展开始起步。相应地,中国的出版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而推动了中国出版业的持续增长和中国图书市场容量的不断放大。

    但是,2007年以来,在经历了长达13年之久的较高速度的增长后,中国出版产业开始进入了深度调整的阶段,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刚刚起步,出版发行领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场秩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数字出版等新兴领域正处在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培育之中。为了推动中国出版产业的新发展,克服全球金融风暴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新闻出版总署于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从而吹响了出版业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并将很大程度上改变出版业的格局。中国出版集团的建设进入了转企改制后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出版业新的发展形势,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企业的发展模式、突破企业增长的极限、在新的起点上赢得更大的发展,是摆在中国的出版集团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出版集团都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新的战略思路和举措。这些战略和举措中涉及不少值得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原则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探索和解决。

    1  出版集团做强做大的根本标志在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出版业市场主体的规模偏小,因而难以更好地拓展市场,满足需求,更谈不上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因此,迅速地做强做大出版集团的规模,扩大其生产能力,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出版毕竟是一个小的产业,就中国的图书出版来看,全年的图书净销售额在短期内再怎么努力恐怕也难以超过800亿人民币。其实就是在美国这样出版高度发达的国家,出版也只是一个小的产业,其全年图书销售净额也仅仅有250亿美元。因此,在出版这个产业内不太可能产生很多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然而,出版虽然是一个小的产业,但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产业,起着其他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除了人们常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的作用外,即便从创造经济价值的作用来看,出版创造的价值恐怕也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的,只不过出版创造的经济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出版产业内部,而是体现在出版产业之外。举例来说,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05年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示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同时,他的《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则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就有关相对论的图书在出版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意义》、《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物理学的进化》等著作再怎么重要和伟大,也是微乎其微的;至今为止全世界所有有关相对论的著作加在一起的话,恐怕已数以千计,但尽管如此,其在出版领域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不是很大的。可是,爱因斯坦的理论通过出版这个环节而被广泛应用,为人类创造了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的经济价值,仅仅是核能利用这一项就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以英国为例,核电已占到该国发电总量的25%。出版工作的这一本质特点是吸引了无数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出版事业的最重要原因,它也告诉了我们“出版究竟是干什么的”。今天,我们在做强做大出版集团的过程中,除了应该面向市场开发各种娱乐性产品和学习辅助性产品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外,更应该出版更多的原创性的著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为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贡献。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