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事业变企业 确立市场主体 “参加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最大体会和深刻感受是: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构建现代出版产业的全新形象。”谈起改革给中国出版带来的巨大变化,辽宁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任慧英感慨不已。
中国的出版业长期在计划经济的体制内生存,政企不分,缺乏市场意识,竞争能力薄弱。面对着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出版巨头对中国图书市场的虎视眈眈,中国出版业能否守住阵地,成了许多关心中国出版的人士心头的疑问。两年来,以辽宁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出版集团用自己的实践给出了漂亮的回答:只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革,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主体,推动出版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中国出版就一定能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作为国内第一家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出版产业集团,2003年6月,辽宁出版集团被列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辽宁出版集团创新出版体制的第一步就是确立实行母子公司体制,根据资产关系、企业规模、经营效益和业务范围等情况,把成员单位改组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等。第二步就是以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和理顺集团和成员单位以及全体职工一系列的基本关系,从保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出版导向、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51个方面,制定和完善了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2004年末,集团率先在全国出版界规范、顺利地完成了所属11家出版社、10家期刊和原为事业单位的发行集团的整体转制,全员彻底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从“事业人”、“国有人”向“社会人”、“市场人”的转变。
这一系列改革使辽宁出版集团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出版“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几年来,有454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图书奖;再版率达64.1%,高出全国平均再版率10个百分点;单本图书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有5种,5万册到50万册的有704种。全集团有123种进入全国不同类别畅销书排行榜;集团重点书《中共党史读本》(青少年版)、《英雄就在我身边》发行量都超过100万册,成为全国同类图书中发行量之最;小说《省委书记》是年度全国小说发行量总冠军;《幻城》发行量达到130万册;《中国读本》发行量达到1063万册,创造了近几年全国图书市场单本发行量最高纪录。在每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辽宁出版集团版图书的订货额连续5年名列全国前茅。
与辽宁出版集团的改革思路类似而又别具特色的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打造了全国出版领域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结构中,市宣传系统国资通过世纪出版集团行使出资人权利,持有70%股份,其他五家国有企业持有30%股份。通过这种国有多元、市宣传文化系统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使转制后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具备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形态。
在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之后,世纪集团着重建立了新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集团转制后,撤销了相应事业单位,转为股份公司的分支机构,统一了财税关系。对所属单位兴办的16家三产公司进行了清理,果断关闭了一些效益差、风险大的企业,消除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盲区。公司制定和修订完善了预算管理、出版管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事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40项规章制度。开展了全员竞聘上岗工作,对所属单位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和岗位薪酬制度,不再实行事业单位工资体系,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大放光彩。近几年里,集团各社出版的图书中,有10种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69种入围国家图书奖。畅销书领域更是成绩骄人:2003年进入文学畅销书排行榜的330本书中,世纪集团的图书竟占了1/3。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国内原创青春文学《我为歌狂》系列,总计销售约1.5亿元;而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的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发行量也高达百万册以上。
既要守得住 又要走出去 出版“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一批大型出版集团在推动中国图书走向世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