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向改革要发展

  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例,集团成立之初的2002年,图书版权贸易总量604种,其中引进503种,输出101种,输出引进比为1∶5。到2005年,输出引进比为1∶4.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1∶6.5)的1.5倍。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聂震宁说,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近年来的集团化战略密不可分。以往中国出版社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力量分散、实力较弱,如果不组建大型出版集团,整合出版资源,壮大自身实力,“走出去战略”是难以落实的。集团成立以后,把各个出版社的优秀图书整合起来,整体包装推荐,打起了“组合拳”。针对国外读者的需求,针对各出版商的特点,中国出版集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邀请版权贸易方面和图书进出口领域的专家进行分析;集团的对外合作部也对国外读者的需求和出版商的出版特色持续进行动态的跟踪和调研;每年年初,集团都要召开出版单位年度选题论证会,对外向型选题进行专题的论证和策划。目前在海内外十分畅销的中华书局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就是在2003年的选题会上确定的。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是展示一个国家出版水平的重要平台。据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介绍,在去年10月的第五十八届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输出版权1936项,引进版权1254项。输出比去年增长了两倍,引进比去年增长了近50%。首次实现输出大于引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书展输出的合同数是引进的合同数的5倍。他说,这表明输出和引进的结构在优化,输出项目的可实现性在进一步提高。

  像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一样,辽宁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等单位也都成立了专门的“走出去”工作领导小组。辽宁出版集团还组建了以“走出去”为主要业务的辽宁科技国际出版中心。辽宁出版集团“走出去”,在三年前的销售额仅为500万多元,2006年已经达到3500万元。安徽出版集团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输出版权的图书及其他“走出去”项目,并设立了专门的外向型经贸公司。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通过与美国PACE大学合作,开发海外中文读物,成为首家参与建设海外孔子学院的出版企业。广东出版集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一大批新闻出版单位都制订了“走出去”的规划和措施。

  中国的出版集团正在以国际化出版人才队伍,加快开拓集团出版主业外向型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