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全球化,中国出版业的挑战与机遇

    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全球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史无前例的人员、资本、物资、信息等大规模地跨国界流动与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扩展,使得中国越来越深入地与世界其他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出版人也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竞技场,站在全球性市场的新基点上,与世界范围的跨国传媒集团同台竞争和合作,这对21世纪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一、世界需要了解中国
    
    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迅速提升,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主流经济体,世界要了解中国,这为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全球性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步伐不断加快,全世界迫切需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中国文化在欧美开始有了基本的市场需求,这为中国出版业建设全球性企业提供了稳固的前提,为中国出版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30年平均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扩张,2008年GDP总量达到4.333万亿美元,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有望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中国的奇迹”。
    
    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度已经越来越大,几乎在所有的领域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国际合作。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0.85%,连一个百分点都不到,而到了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0%。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名列美国、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据预测2009年将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出口国。中国的外汇储备,1978年只有1.67亿美元,1993年12月只有211亿美元,2008年12月飙升到1.946万亿美元,2009年6月更增至2.13万亿美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一再证明,主流经济决定了主流文化,一国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决定了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流布的广度与深度。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迅速提升,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主流经济体,世界要了解中国,这为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全球性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相适应,中国出版业也经历了一个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的发展时期,产业的总产值增长了近30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99%。但是,我个人通过研究发现,从2007年开始,中国出版业开始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它以低速增长为其基本特征,因为传统的图书市场增长潜力有限,而新的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还未成熟。
    
    一些基本情况显示,市场规模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扩容。第一,对于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改革预示着中国出版业微利时代的到来。随着全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教材出版的竞争程度将大为增加,教材在出版物销售总码洋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教育出版利润势必大幅下滑。其次,目前大众出版领域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和低水平竞争已经表明现有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转型的压力非常之大。第三,随着出版机构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改制的深入进行,人员安排、工资福利、社会保障以及组织结构、业务结构、产品结构的重新调整都会对传统的经营模式带来冲击,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和负担。
    
    中国出版企业开始面临增长极限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突破增长瓶颈,以迎来企业新的成长周期;而走向世界,积极拓展全球出版市场,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实现战略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中国出版业面临资源重组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命对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促进了传统的传媒、电信、出版三大产业出现融合现象。这一转变使得三大产业必然产生资源相互整合的要求,而以企业并购重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三大产业间的资源整合在发达国家已经深入展开。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企业重组和业务整合,发达国家传媒业、出版业的巨头已经初步完成了这种整合和重组,实现了自身业务发展和经营模式同信息技术革命的有机匹配和契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资源整合很大程度上是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完成的。然而,对中国出版业来说,这种资源整合还没有真正发生,中国的数字出版虽然正在迅速发展,但是整体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还处于探索阶段,短期内难以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因此,如何通过全球化的途径实现数字出版的突破也是中国出版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下一页

      相关新闻: